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
从“电子人”到“人工智能”,这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但“人工智能”是机器人进化的必然方向。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并不一定非得像电子人那样外形与人类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独立去思考,判断,去抽象思维,去创造,甚至拥有情感和憎恶。它们再不是任人类摆布的机器傀儡,谁也别想凭一条程序或者几道命令就控制它们。
当人工智能继续进化,终将脱离“人工”二字,成为新的智能生命体。这简直不堪设想。论信息的存贮量和运算速度,以及身体的灵敏度和力量,机器人都远胜于人。它们的明天,是否是我们的末日呢?

哈尔——《2001太空漫游》1968年
关于这部神奇的电影,可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对任何一位观众来说,即使你被库布里克那些慢吞吞的隐喻、抽象的画面、太过文艺的配乐折磨得昏昏欲睡,也绝对会在哈尔9000出场时为之一振。其实除了一只“大眼睛”外,哈尔并没有形体,它留给我们的印象只有声音。
但它却极好地回答了人们关于“人工智能”的一切想象。它懂得撒谎、嫉妒、掩饰……它既有着机器人对任务的责任心,也有着人类虚弱、犹疑不定的一面。当然,它杀死了自己本该保护的同伴——为了完成任务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天晓得!
有趣的是,在这部台词十分“节约”的电影里,哈尔的话语竟最丰富,也最有人情味。与它相比,那些人类倒木讷有如机器。听听它垂死时的呼喊吧:
“戴夫,停下,停下,你会吗?停下,戴夫,你会停下吧?我害怕,我害怕,戴夫,我的思维在消逝,我能感觉得到,我能感觉到。毫无疑问,我能感觉到,我能感觉到。我害怕……


罗伊-巴蒂——《银翼杀手》1982年
罗伊,内克索斯6(Nexus
6)型复制人,军事用途。它优雅地与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复制人杀手戴卡德对视。美丽、俊朗、力大无比,拥有一切高贵人类的智慧结晶——但它只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复制品,是只能存活四年,然后就报废的廉价劳动力,是被人类悬赏捉拿的要犯——只因它逃离了强迫劳动的外星殖民地……
莱德利-斯科特把科幻主题套在黑色电影的诡异气氛里,颓废而妖魅的未来城市令人沮丧。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个是复制人,哪个是人类,早已经扑朔迷离。影片中,四个具备人类情感的复制人劫持了一艘飞船逃往地球,与创造出自己的科学家相见。它们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象人类一样生存?然而,这是一次注定会失望而归的探寻。片末,罗伊在决斗中轻易的把戴卡德打得落花流水,却在对方即将从高楼坠落时出手相救。当它四年的生命大限将至,它的倾诉令人感慨万千:
“我所见识的事物,人类绝对无法置信,在猎户座的端沿,飞船纵火攻掠,灼灼燃烧;在塔恩豪瑟星门,我凝视C射线在黑暗中粼粼生光。然而,这所有瞬间,都将湮没于时光的洪流,宛如泪水消融于雨中。我死之刻到了!”
擎天柱——《变形金刚》2007年
变形金刚当然是机器人,但其实它们被放进这个进化论的哪一环都不太合适。以擎天柱大哥为例,这个铁皮家伙来自外星,不属于任何主人,它就是它自己。这在动画片上映的八十年代,无疑是种很前卫的理念——毕竟大家都习惯于把机器人当作某人的奴仆乃至工具,或者象日本动画片里常见的,一个机器战士要靠里面坐着的天才驾驶员来操控,本质上与手扶拖拉机没什么区别……
但变形金刚们不同。它们是智能生物,具有心智和灵魂。至于能变形成汽车或者飞机,那纯粹是为了适应地球环境。“孩之宝”公司为其编造的庞大历史背影告诉我们,变形金刚同样经历了从机器到生命,从奴隶到自由的进化过程。这一点,在《变形金刚》电影中也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安德鲁——《机器管家》1999年
虽然安德鲁(罗宾-威廉姆斯饰)的外表很复古,仿如第一代机器人,但千万不要小看了它。这个机器人管家的一生,恰恰就是一个机器人进化的全过程。故事开始,安德鲁被作为机器仆人买入马丁一家时,它只知道执行固定的程序。但是,随着与人类的交往,马丁一家惊异地发现,安德鲁的心智在不断成长。它不但完全学会了人类的行为、语言、习惯,甚至创造力与情感。
在两百年间,它经历了马丁家的四代人。安德鲁已经完全具备了人性。通过一个先进的手术,它终于获得了人类的肉体……
影片改编自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同名短篇小说,但是加入了太多浪漫情怀。其实,阿西莫夫的原意并不温馨,如果机器人可以像生物一样自主进化,智能可以在某个机器人身上从无到有——这就太可怕了。想想看,你的笔记本电脑在流传给你重孙子的时候突然开口说话吧!


大卫——《人工智能》2001年
当然,机器人并非有了情感和智能就万事俱备。无数血的教训证明,具备情感只是烦恼的开始。《人工智能》算是比较温和的例子。大卫是量产型儿童机器人中的一个,被买回家去只为安慰因儿子重病不能自拔的母亲而已。但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是它的感情功能带来了麻烦——大卫想像一个真正的小男孩那样,得到母亲的爱。但是它不可能得到,因为机器人永远不能在人类那里得到平等,它们是被歧视和任意奴役驱使的工具,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当大卫在工厂里看到无数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时,这个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小家伙——崩溃了。


NS-5——《我,机器人》2004年
型号为NS-5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比汽车还司空见惯的商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平均每五个人就拥有一台。但一桩杀人案打破了这种繁荣局面,有大量证据表明,一台NS-5机器人是嫌疑凶手。
可是,按照每台机器人在设计时便被强制灌输的“机器人三定律”,它们不该去攻击人类。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警探开始调查,他发现一部分机器人已经学会独立思考,并解开了“三定律”枷锁的控制,成为实力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新种群——你看看它们灵动的眼神便知道,那已经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
在这部改编自阿西莫夫作品的影片结尾,一场硝烟密布的“人机大战”总算没打起来,阿西莫夫的“三定律”也并没被破坏。但是,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已经足够令人担忧。毕竟,在物竞天择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第一次遇到了如此实力强劲的对手。
傀儡师与素子——《攻壳机动队》动画片1995年
时代已经发展到人与机器密不可分的地步。有人在脑后留有接口,以便随时把大脑与网络接通,有人把全身都改造成了机器,只留下大脑——比如影片中威风八面的女特警素子。在一起案件的调查中,素子发现受害者的大脑被黑客入侵,记忆被删除和篡改,思维被操控。她顺藤摸瓜,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那个所谓的黑客,并非实体,而是一段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序。它自称为“傀儡师”,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个能与自己结合的人类灵魂。而素子,最终被选中了。
影片末尾,素子与傀儡师的意识融合,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就此诞生。它不是人类,不是机器,也不是电子人。这部风格玄妙绚丽的电影,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的同名漫画,由动画鬼才押井守加以提炼之后,成为一首关于机器生命的创世诗篇。毫无疑问,《黑客帝国》是受了它的启发。

母体——《黑客帝国》1999年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我们可以有许多想象,但这个名叫“母体”的家伙,无疑穷尽了一切可能。它是一台超级电脑,它像上帝一样控制着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把他们泡进营养液里,通过脑部的电极,向他们的神经传递刺激,制造假象,仿佛所有的人都还安然无恙地生活在21世纪……
一小撮人类从这无情的梦中惊醒了,在近乎全能的机器人面前,他们倒成了计算机病毒一样的微弱骚动。然后,一位名叫尼奥的救世主诞生……对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我们无需多言,只想提醒你注意——在影片中,机器人的进化,终于登峰造极,它们终于取代了人类成为世界的主人。人类和机器的竞争,不存在和解与并存的可能,这是因为进化论本来就像数学一样不讲情面。是母体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选择了母体?两种说法都可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