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世界影坛比作为一座开满鲜花的花园,那么法国电影就是这座花园中最靓丽的一朵玫瑰。它香艳却不失典雅,大胆却不失理性,豪放却不失精致。在它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当好莱坞的“花匠”们试图把它摘下放入自己的瓶中时,它却用锐利的尖刺让这些自大的“花匠”品尝到了什么是野性。
《巴黎野玫瑰》是曾轰动世界影坛的法国影片。不光是因为影片以大胆的情欲表现而引起争议,更多的是它作为一部细腻的爱情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纯美和炽烈被人所熟知。《巴黎野玫瑰》称得上是电影历史上最成功的纯爱电影之一。本片获198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7年法国恺撒奖八项提名。影片导演是法国著名的让-雅克-贝纳克斯,他是法国八十年代后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与吕克-贝松并称为双杰。他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是《歌剧红伶》,据称该片在法国八十年代影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九十年代叱咤美国影坛的《低俗小说》。
在本片中,导演结合心理分析和文学手法,刻画了一对年轻情侣微妙的内心世界,视觉映射和演员表演都显出年轻的旺盛精力,尤其是女主演贝阿特丽丝-达勒的演出自然流畅,把贝蒂这一角色的那种病态的偏执和歇斯底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奔放、狂野、热烈简直就是“巴黎野玫瑰”的化身。正是由于达勒在本片的出色表演,让她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广泛熟知。
影片讲述了业余作家佐格因事业不顺,终日郁郁寡欢,独自住在海滨。一日,佐格邂逅了来此度假的姑娘贝蒂,二人一见钟情。从此,在很多男人眼里算是天生尤物的贝蒂闯入了佐格的生活。他们用过激手段对付粗俗无礼的老板,又来到贝蒂的一位姐妹的公寓共筑爱巢,在这里,贝蒂对佐格的写作能力充满信心。她用了很大的精力把佐格的作品用打印机打好。这个举动催发了佐格重新写作的欲望。但是没有一个出版商对佐格的作品感兴趣,反而有一个人回信刻意挖苦。这种打击直接摧毁的是贝蒂的认知。贝蒂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开始初露端倪,当她怀孕的希望落空以后,这种病态的情绪最终导致她趋向精神崩溃,甚至自残。佐格为唤回贝蒂做出种种近乎疯狂的尝试均未奏效,佐格不愿意面对她无法恢复理智的现实,潜入医院亲手将爱人扼杀。失去贝蒂,佐格彻底投入了创作状态。正如影片的真正名字一样,“37°2”,是性爱高潮的体温;是徘徊在感性和理性的边缘温度,那微微发烧的眩晕中蕴藏的是主人公身上的疯狂和绝望。
《巴黎野玫瑰》的色彩鲜明浓郁,给人感觉舒畅奔放,但情调却异样地冷清,它的主题音乐也是一样,萨克斯奏出的旋律,清淡得像秋天早晨的一点薄云,空旷、悠远。值得一提的是担任作曲的盖布瑞-雅德,他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1949年生于黎巴嫩,1973年开始为电影配乐,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作曲,1986年的《巴黎野玫瑰》则令他声名享誉海外,后又为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配乐,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1996年,《英国病人》中的配乐使他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他担任配乐的电影还有《天使之城》、《天才里普利》、《冷山》和《特洛伊》等。
在写《巴黎野玫瑰》时,我把法国电影比作了玫瑰。记得有一部电影把一个人也比作了玫瑰,她藏在玫瑰线下,她躺在大师们的杰作中,剑刃和圣餐杯守护在她的门外,她终于能安息在星空下。请问这是哪部电影?那个被称为玫瑰或圣杯的人是谁?(一个小小的游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