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能轻易地引起世界影迷的关注,他所执导影片的类型之丰富相信会让很多导演汗颜,从《E.T.外星人》到《大白鲨》,到《侏罗纪公园》再到《拯救大兵瑞恩》,我们一路追随着他,期待他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而这位永远保持童真的导演也以他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题材。执导这种纪时实性的影片,对斯皮尔伯格来说并不陌生,《辛德勒的名单》就为他带来了一片赞誉。十多年后,他再次将目光定在这一类型片上。《慕尼黑》并没有将笔墨放在这一惨案发生的过程上,而是交代了惨案发生后对牵涉其中的人的影响。有时,看似是正确的事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也许它只会导致另一个错误或另一个混乱的局面。
尽管对影片所描述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有许多争议,但《慕尼黑》仍然被认为是斯皮尔伯格最成熟、最不搀杂个人感情的一部影片。斯皮尔伯格以一种相当模糊的态度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中8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快就在以色列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思潮。于是,《慕尼黑》成为了2005年最受争议、最受期待,也是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
艾瑞克-巴纳在片中饰演一位以色列的军官Avner,他奉名刺杀与慕尼黑惨案事件有关联的巴勒斯坦人。他与另外4个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组成了暗杀小组,开始为暗杀事件积极活动。在黑帮线人路易斯和他父亲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一个个解决目标人物。很快这种报复行为引来了巴勒斯坦人的回击,惨案不断发生着,有更多无辜的人在死去。Avner和他的队友开始质疑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此时,巴勒斯坦人更从同一个线人手上取得了他们的情报,他们想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他们是应该以维护和平的名义采取必要的妥协还是应该继续刺杀任务,加剧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暴力循环呢?
影片的一个聪明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为片中的主要角色或他们的对手下任何“善”与“恶”的定义,也没有给这场冲突强加入什么道德观点。斯皮尔伯格不仅敢于进行暗示,还探索了在合理的应对和卑劣的报复之间;在必要的侵扰和对公民自由的完全侵害之间妥协的道德模糊问题。
所以当有人滔滔不绝地讲着影片的诟病,将斯皮尔伯格说成是“与以色列交恶”的人时,电影《慕尼黑》早已成为了这位电影制作者事业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它获得了5项奥斯卡奖的提名,以及两项金球奖的提名。有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慕尼黑》又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七十年代电影的辉煌期,让我们记得电影可以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