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对我说,戛纳电影节总是对电影的发展趋势起指导作用。这话一点不错!继《低俗小说》如黑马般在戛纳引起轰动后,2003年又一部以反映青春与暴力的电影功成名就于戛纳电影节,这部电影就是《大象》。
影片《大象》讲述的是在波特兰市内一所普通中学里,一切似乎都如往常一般按部就班。就在众人安静就餐的时候,一件令人发指的暴行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帷幕。校中的两名普通男生,埃利克和阿莱克斯在这一天残忍地枪杀了十多名同学,并且最终饮弹自尽。
本片在2003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史无前例地一举囊括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两项殊荣,评审团更为它打破了11年前决定的一部电影不独占两项大奖的死规定。
影片以1999年4月20日的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为蓝本,导演范-桑特一直以关注青少年题材而著称。在这部影片中,稚嫩的面孔与沉闷的枪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与老师成了两个男孩猎杀游戏的对象。在一幅幅残酷画面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本片片名借用了英国独立导演阿兰-克拉克1989年的遗作《大象》,在那部无一句台词的电视电影中克拉克用东方寓言“瞎子摸象”来讽刺各色人等对爱尔兰恐怖事件“管窥蠡测、只顾一段”的粗浅视角,而这恰巧也正是桑特对校园枪击事件的看法。
本片在拍摄上采用了无剧本纯即兴的手法,几乎所有演员都是来自波特兰市的普通学生,在电影语言上,大量固定机位、自然光,长镜头的运用为影片营造出类似纪录片的客观真实色彩。
博友卡列宁让我写一写《大象》。我不知道是哪一部《大象》,所以干脆来了一个以一代二。用范-桑特的《大象》来揭示阿兰-克拉克的那部无言的《大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