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悬念片,我们就必须提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这位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露一面的胖老头运用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精妙的镜头语言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为观众呈现上了一部部令人提心吊胆的银幕佳作。从《精神病患者》到《蝴蝶梦》,从《后窗》到《电话谋杀》,观众在紧张与刺激当中认可了这位大师,而评论界更是把他推崇倍致。今天我介绍的电影《救生艇》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本片是希区柯克处于其电影生涯的第三个阶段的作品。在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在仅能容下几人的救生艇中描绘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故事。
《救生艇》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一艘美国客轮被德国潜艇击沉。数名乘客依靠着一艘小救生艇死里逃生。但是逃生后的乘客们不仅要面临缺水少粮的困境,大海也是他们需要战胜的敌人。善良的乘客在水中救起了一名纳粹水兵。这个水兵利用乘客们不懂航海知识的弱点企图把救生艇开往德国人所在的水域。不仅如此,纳粹水兵还在这些乘客中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所有在救生艇上的人都面临着生与死、罪与恶的考验……
1942年,当时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客轮和货轮被德军潜艇击沉的消息,希区柯克敏锐地感觉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然而,《救生艇》的剧本创作却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希区柯克打算邀请大名鼎鼎的海明威执笔,但被海明威拒绝了。为了拍摄这部长达90分钟,剧情却全部集中在一艘救生艇的电影,希区柯克又找到了约翰-斯坦贝克,这位以《愤怒的葡萄》响誉美国的作家深受好莱坞的喜爱,大家都认为他的名作家身份能给影片带来票房。但约翰-斯坦贝克的妻子却认为和好莱坞混在一起,会影响他丈夫的文学风格。约翰-斯坦贝克也认同了妻子的观点,但报国无门的他(联邦调查局认为约翰-斯坦贝克是激进分子而拒绝他参军的请求)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国之心最后还是决定和希区柯克合作。《救生艇》的原著是斯坦贝克撰写的一部以第一人称为主线的小说,这和影片的结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完成电影剧本的初稿后,斯坦贝克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为《纽约先驱论坛报》采写战报。于是百老汇剧作家兼电影剧作家斯维林接受了改编剧本的工作。
喜欢在自己影片中客串演出的希区柯克在拍摄《救生艇》时遇到了麻烦,体重达300磅的他曾考虑扮演一具浮尸,但希区柯克怕水而只好考虑其它方案。最后成功将自己的体重减到200磅的希区柯克最终以“减肥药广告”的形式作了一次绝妙的“客串”。(在影片中这个广告被登在一位乘客拿的破报纸上。)可见希区柯克对于自己的电影是相当重视的。
希区柯克的影片常常反映人类灵魂的黑暗面。影片中的女记者康妮从一个坏脾气的肤浅女人,变成一个温柔可爱甘愿为他人牺牲的人。正是由于这种转变她才可以让生还者团结起来一起对付纳粹。从康妮这个角色身上可以深入看到希区柯克电影的核心,就是人性的进步。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进步称之为一种人性的拯救或救赎。希区柯克电影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状态。那些侥幸的生还者,虽然暂时逃过一劫,然而一望无际的大海随时可能致他们于死地。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们充分暴露出人类本性的善与恶。以前,我曾经推荐过很多与战争有关的电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揭示上边的观点。
《救生艇》上映后就饱受争议,(普遍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纳粹这个角色的设置上。)但却获得了三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希区柯克继《蝴蝶梦》之后第二次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提名。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则将最佳女主角的奖项颁给了在影片中有着出色表现的塔鲁拉(饰演女记者康妮)。1950年,NBC电视台将《救生艇》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塔鲁拉在其中继续扮演康妮一角。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电影界人士还没有重新评价希区柯克的电影之前,对于《救生艇》的评价并不高,甚至于在很多介绍电影的书籍中都没有提及到这部电影。而现在,这部电影获得了它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并重放光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