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一谈《推销员之死》

(2006-09-07 08:26:47)
 

谈一谈《推销员之死》

 
 
    看到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登载了一篇关于《铁皮鼓》的影评。这让我想起了这位德国著名导演沃克-施隆多夫的另一部电影作品《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拍摄于1985年,是根据阿瑟-米勒经典舞台剧改编的电视电影,由CBS电视台制作。米勒的原剧以其深刻而直接的对白,充满张力的人物对话和情感起伏,有力地表现了一场有关如何获得“成功”的美国梦的失落,一出令人心酸的小人物悲剧。导演以简洁恰当的手法,将这出名剧搬上了银幕。
    已经是60岁的推销员威利终其一生梦想着财富和名利的降临,这样的幻想折磨并欺骗着他直到晚年。而残酷的现实令他身心疲惫、勉强支撑、郁郁不得志,但仍死死抓着虚荣的梦幻。他的顽固令他的朋友和家人——朋友的规劝和帮助;妻子的隐忍和关怀;儿子的试图沟通——都对他无能为力。威利渐渐老去,收入也越来越少,直至被公司开除,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最终他发现这不过又是一场梦。因为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一向都活在过去和谎言中的威利变得不可理喻,几乎要毁掉他的家庭——这个唯一可以信赖及依靠的家庭……
   这部影片的精髓在于对老推销员的演绎和刻画,而饰演老推销员的演员就是大名鼎鼎的演技高手达斯汀-霍夫曼(曾主演《毕业生》)。他的表演出神入化,极具说服力,从神态到外表,从嗓音到动作,无一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落魄灵魂。他的喜怒哀乐,似乎完全与人物合为一体,引导着整出戏的内部张力,令这个封闭空间内发生的几个人物之间的拉锯和对白牢牢牵住了观众的视线和心绪。马尔科维奇(曾主演《云上的日子》)扮演的儿子也颇为称职,儿子毕夫的矛盾挣扎、忿忿不满和心底里对家人的感情,在几场对手戏中,一一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凯特-里德(曾主演《大西洋城》)扮演的妻子琳达。
    这部电影的布景十分简单,只是在一个剧院的舞台上搭景完成。正是因为内景简单接直,道具很少,使得拍摄能够跟随威利时真时幻的视角和对白,自由穿梭于时空之间。冷色调的灯光衬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当威利沉溺时,那些虚假的布景和暖光也正好契合威利不切实际的梦想。
    在音乐方面,阿莱克斯-诺斯的配乐令人难忘:威利幻想时的背景音乐明亮温馨;其余时候,悠长阴霾的旋律仿佛萦绕在全剧的半空,令抑郁哀伤的气氛雪上加霜。有那么一刻,观众也想象老推销员一样逃避现实这冷漠的乐声。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关注演员演技的影迷,那你就应该来看一看这部《推销员之死》。我个人认为它更象是一部电影中的话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电影海报欣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