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腻了千篇一律的大灰狼小白兔一类儿童剧之后,北京儿艺在“六一”前夕新上演的话剧《迷宫》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那神秘莫测的故事情节、千奇百怪的舞台道具布景,以及各种具有超凡想象力的各种创意和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不禁令观众精神为之一震:我国新的儿童话剧作品真的要令观众刮目相看并与《哈里·波特》叫板?
http://s3/bmiddle/4949075etb3ddee0fb452&690
说《迷宫》欲与哈里·波特叫板实在不为过,因为该剧的确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实力。北京儿艺的艺术家们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小观众在观看该剧时所表现出的激动和振奋无疑在告诉我们,该剧创作和演出是成功的!
1.以新奇的主题拓展了儿童戏剧创作的主题空间 传统儿童戏剧的主题不外乎宣扬勇敢、听大人话、不受坏人欺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这些传统主题不仅内容单调,且说教成分极强,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迷宫》并非向观众展示那些苍白的主题,而是通过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将博爱、勇敢、智慧乃至世界性的环保主题恰到好处地隐藏在形象、性格和故事情节后面。虽没有说教,教育作用却无处不在,且容易被孩子接受。如主人公果冻对剧中的大皮鞋、烂苹果、易拉罐的精神感化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展示出这些永恒的主题。
2. 以超凡的想象力给观众展示出立体的故事情节 我们的儿童剧观众,特别是60年代以前出生的观众,所看到的儿童剧大多是平面的、线性故事为发展线索的作品,即便儿童剧中的精品——儿童音乐剧《马兰花》,也是采用很传统的手法来展示其故事内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小观众从他们出生起就通过各种媒体接触这些现代的甚至是前卫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儿童剧艺术家还给他们看大灰狼小白兔一类作品的话,只怕他们会十分老成地耸耸肩后发出不解的冷笑,那可就真是儿童戏剧创作的大悲哀了。而《迷宫》却以它超凡的想象力,以多媒体多元化的手法,在当今“老成”的儿童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神秘的魔幻般的、既陌生又熟悉的幻境:剧中果冻用遥控器使父母的语言“快转”、类似外星人一样的生命群体和语言,老师带给家长的“批评罐头”……这的确是大量新的信息的大集合。只有这些东西,才能满足当今小观众的欣赏欲,才能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才能博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和欢呼。同时,该剧还以多种舞台和艺术元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传统艺术方式难以承载的信息。立体的社会培育了人们立体的思维方式,人们早已不满足于那种传统的、令观众昏昏欲睡的叙事模式了。《迷宫》正是避开了这些弊端,向观众展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小玩闹,如主人公小果冻与烂苹果玩的类似“脑筋急转弯”游戏。而当舞台上出现那形象逼真的特大号皮鞋和电话听筒时,给观众带来的是异乎寻常的震撼。
3. 从始至终的演员与观众互动 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极强的参与意识,谁都不希望被他人和社会遗忘。即使是在看戏时,我们的观众也决不会满足于被动地欣赏,而希望置身于所欣赏的特定情境中,甚至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影响该情境的发展结果。《迷宫》恰好满足了大小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演出始终没有忘记小观众的存在,没有忘记请他们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演员多次请全体小观众一起高喊:“滴答滴答秒针转,奇迹奇迹快出现!”使小观众充分享受到参与剧情发展的快感。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当主人公小果冻为帮助“大皮鞋”感受到爱而请观众脱下自己一只鞋并高高举起时,笔者从几乎半场高高举起的各色鞋只中,分明看到居然有很多是真正的大人鞋!这真是特定的情境和情感唤起了未泯的童心,观众对戏剧的参与是空前的、心理上的满足是空前的、当然该剧的演出成功也无疑是空前的。
但愿该剧真的能和哈里·波特叫板。
转自:中国文学网 作者:孙晓鸥 发表日期:04年6月24
地址: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33055
原载:《文艺报》2004-6-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