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龙凯锋
龙凯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2
  • 关注人气:15,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爆发战争很恐怖:因为中国能核摧毁美国,美国也能核摧毁中国

(2020-05-10 07:06:48)
标签:

龙凯锋

特朗普

美国

分类: 我的文章专辑

5月8日《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提出我国核弹头要超过1000枚,东风-41洲际导弹要100枚。这一呼吁引起巨大舆论反响。为什么这个话题会有如此巨大的舆论反响呢?说明大家对即将到来的中美战略摊牌,保持高度的关注。一是5.20,蔡英文会不会宣布台独?二是美国甩锅中国,摆出吃定了中国的态势,肯定要刀兵相见的,否则凭什么要中国赔款?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9/7ca8d54f61ca49638dc919b58b7e226c.jpeg

龙凯锋认为:中美之间,战役性的武器冲突,难分胜负。从航母数量上讲,美国确实有优势,11艘航母战斗群,这也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威力。但是在第一、第二岛链之内,也就是中国周边3000公里之内,美国的军事基地只要有异动,就可能被中国中近程精确打击火力摧毁。所以,中美之间,常规武器冲突,美国没有取胜的把握。否则南海仲裁案和钓鱼岛冲突,美军也不会认怂,最后不了了之。

中美之所以不会打常规战争的关键,是因为中美核战略平衡。美苏为什么争斗了几十年,多少次剑拔弩张,都没有开战?是因为美苏坚持了一个核平衡理论:确保相互核摧毁。一般来说,能够做到相互核摧毁的国家,需要的不只是核武器数量多,而且需要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所谓三位一体,就是陆地核导弹,一般是发射井、卡车、火车等发射模式;海上核潜艇发射潜射核导弹和空中战略轰炸机发射核导弹。一般陆地的发射井、卡车、火车等核导弹容易在敌人第一波核打击中被摧毁,生存能力强的是核潜艇和空中巡逻携带核导弹的战略轰炸机。所以,核潜艇数量不多、发射不了核弹的,以及没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不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也就不具备确保核摧毁能力。

目前能够做到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能够确保相互核摧毁的国家,仅有中美俄。欧洲也做不到,虽然法国、英国有核弹,但是数量有限,核潜艇也有限,战略轰炸机基本没有。中美之间,不会爆发战争的关键就在这:中美能够相互确保核摧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9/3c507ad3f0f346679653601f4c4e1834.jpeg

胡锡进主编毕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是战略研究员,更不是军事专家。在中美即将战略摊牌的关键时刻,他提出增加1000枚核弹的建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哪有临阵抱佛脚的?敌人都要打你了,你现在才想起造武器,那肯定是被动的。100枚东风-41洲际导弹的扩产,是需要很多配套生产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其实,从中国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以及东风-41洲际导弹的服役消息就知道,我们的核弹绝对可以和美国确保相互核摧毁,否则哪有胆气在武力收台时,对美军实施区域拒止?

国际上,核武器有一定的透明性,也有一定的隐藏性。美苏当时在核武器上都是吹牛,以核来讹诈对方不敢轻举妄动。核武器也有一定的隐藏性,毕竟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之于人。这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喜欢保持低调,虽然实力不允许。

现代核武器的使用,将越来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小型化。因为小型化,才能装备到导弹上,打得更远,也能打更多的军事目标。二是低当量。低当量相当于能量的控制,使杀伤力降低,以免造成太大的国际影响。美国当初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就无法做到低当量,所以基本使广岛、长崎寸草不生、人烟灭绝。三是杀伤机理多样化。比如中子弹,只杀死区域内的生命体,不毁坏建筑物和武器装备。比如电磁脉冲弹,只毁坏区域内的电子设备。这些都是将核弹内部的所需能量释放出来,而控制其他能量的释放,做到精确性。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9/ecbe053b0be04f19a8b74676f0046aee.jpeg

所以,这个热点炒炒也好,让大家知道,中国为什么安全?是因为我们具有确保摧毁美国的核打击能力。这也是美国无法战胜中国的关键,除非都不想在地球上存在。俄罗斯则更加直白,明确告诉美国:只要对俄罗斯发射导弹,因为无法确定是不是核导弹,所以俄罗斯只能立即核反击。以确保自身对美国的对等核报复。

所以,增加核导弹不是有无必要,而是早就做好了准备,枕戈待旦,时不待我。哪有靠舆论忽悠,国家才来增加杀手锏武器?这不是儿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