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汝窑

(2010-03-21 17:07:40)
标签:

汝窑

瓷器

博物馆

铜鼓

杂谈

没想到我记住的第一句关于汝窑的描述是来自方文山的歌。歌词源自欧阳修《归田录》:“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雨过天青 汝窑青磁盘

北宋(960~1127年)

上海博物馆藏(奥运时在首博展出的,色彩没拍好)

盘口、圈足外撇,上下呼应,增强了盘的秀美。由里到外,由圈足到口沿,均施满天青色釉,开汝窑所特有的细碎纹片。外底露五个细如芝麻的支烧痕。“裹足”釉、“芝麻”钉,都显示出汝窑的工艺特征。汝窑是北宋后期在汝州(今宝丰清凉寺)设立的为宫廷烧造御用青瓷的瓷窑,所烧瓷器经严格挑选后,次品砸碎深埋,加上存在的时间仅约20余年,故存世稀少。南宋时便有“近尤难得”的感叹。民间更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

 

本来是“柴、汝、钧、官、哥、定”六大宋代名窑。柴窑一直没确切的现身,存世量最少的汝窑也算见过了。据马未都说的存世67件,看过了其中之一也不遗憾。

 

几段描绘汝窑的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代汝窑器,共有14件,均为北宋宫廷御用品,历代相传,下次去要细看了。有三足樽、三足洗、各式圆洗、各式小盘及碗等。现选出3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北宋产品,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器形仿汉代铜样樽式样烧制而成。樽直口,圆筒腹,平底,下承以三个变形兽足。樽外壁上下凸起七道弦纹,近口及底部各有二道,中部三道。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风雅,周身凸起的数道弦纹,更增加了三足樽庄重肃穆之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里外施满釉,釉面平滑,无常见的大棕眼和流釉现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开有细小浅白的纹片,隐若蟹爪。色质柔和,纯净,滋润,具有幽雅的蓝色光泽。此樽的釉色和造型完美和谐,代表了汝窑青瓷的最高水平。在烧造上可说是完全掌握了铁的还原性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目前所见,此樽传世共有2件,除故宫这件外,另一件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中,堪称稀世珍品。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北宋产品,宫廷陈设用瓷。高3.6厘米,口径18.6厘米,足距16.7厘米。洗仿古铜器式样,直口平底,底部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烧痕,底边承以三个弯曲形足。造型非常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其口底交待得清楚利落。里外均施满天青釉,光泽莹润,并开有细碎纹片,釉色幽淡隽永,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显示出汝窑青瓷的特殊魁力。同时这种素雅、清逸的色感,正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由于此洗形神兼备,烧制十分精美,传至清代备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题诗一首,并由当时的宫廷玉作匠师镌刻在器物的底部,“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汝窑碗,北宋产品,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敞口微外卷、深腹、圈足、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烧痕。香灰胎,质薄体轻。碗里外施满釉,釉色天青微泛蓝,色泽幽雅含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若用十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会发现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故曰:“寥若晨星”。此碗在清代乾隆年间,深得皇帝的喜爱,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镌刻在碗的底部,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祗今陶穴杳无存。却思而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在传世的汝窑瓷器中,碗的造型、数量最少,目前仅见有两种式样,一种是撇口,另一种是莲花式,皆深腹,弧壁。撇口式碗中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两件尺寸、釉色、造型基本一致,但英国这件口部镶有一圈铜口。莲花式碗现藏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这两种碗都是极为稀少的传世珍品。

 

台北故宫汝窑精品(啥时方便看呢)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1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底款
椭圆形,侈口,深壁,平底出窄边,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天青釉极匀润,底边含淡碧色,稜角微呈浅粉,釉面纯洁无纹片。底有支钉痕迹六枚,露黄色胎。
底刻清乾隆题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乾隆御题。钤印二:比德、郎润。
高6.9厘米,深3.4厘米,口纵16.4厘米,口横23厘米,底纵12.9厘米,底横19.2厘米(台北故宫)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1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2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3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4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5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粉青莲花式碗6
形似莲花,分为十瓣,口微侈,深壁,上丰下敛,圆底,高圈足。薄胎满釉,粉青色内外一致极匀润,口现浅粉色边,釉面密布细碎纹片。底有支钉痕迹五枚,露黄色胎。
高10.4厘米,深7.9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

 

铜鼓编写:博物馆看瓷器 <wbr>汝窑

奉化铭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