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小时陪伴全职妈妈带出“手机控”女儿:上学、睡觉、玩手机各占8小时

(2018-02-12 18:49:26)
标签:

育儿

情感

分类: 育儿

​小丽生了女儿贝贝后就一直在家照顾女儿。如今贝贝已经读四年级了,本来很懂事的贝贝最近却迷上了智能手机。用小丽的话来说,贝贝8小时上学,8小时睡觉,8小时玩手机。原来今年过年,一直在外打工的丈夫为了能方便见到她们母女,便为家里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方便他们平时视频。这可高兴坏了贝贝,只要不上学,手机基本都归她所有。刚开始还好好写作业再玩手机,可是后来就越玩越离谱。贝贝最近从网上看电视剧,早上不洗脸不刷牙,吃饭也看,到点匆匆上学,放学一回来拿起手机继续。为了躲避小丽的“唠叨”,贝贝在卫生间一蹲就是一个小时(一集电视)。晚上回来边写作业边玩手机,小丽说她她就说自己从网上查题怎么做呢。写完作业继续玩手机。最后的结果,就是小丽想没收手机,又不会教孩子作业,孩子说需要从网上查题;不收手机,她又玩个没完没了。小丽困惑,我都这样照顾贝贝了,可是为什么教出这么不听话的一个孩子?

我把小丽和贝贝叫到一起,听他们双方都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结果很快发现了小丽和贝贝之间的一些互动的问题。

https://wx1/large/494766f7gy1foakitwc2cj20e709s0ti.jpg

​第一,交流内容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次我们说到,家庭中的沟通内容,有情感类沟通内容(如宝贝,你最喜欢哪个老师?为什么啊?等等)、事务性沟通内容(如妈妈给你买新衣服了等等)、决策计划性沟通内容(我们就报这个游泳班了等等)。如果没有精神类沟通内容,夫妻关系容易出问题,亲子关系也一样。小丽对贝贝的衣食住行很是上心,物质上能满足的都满足。举例来说小丽说知道贝贝爱吃肉,每次她都把自己的肉让给贝贝吃。但在精神上的交流,小丽和贝贝就差很多了,贝贝这么迷恋的一部电视,小丽都不知道电视叫什么名字。对于女儿的爱好,最好的朋友等等小丽也不知道。后来我单独和贝贝聊,贝贝总结了和妈妈之间的互动为写作业、帮她干活和听话。

第二,自己没做到却指责女儿。小丽觉得自己现在过的并不如意,不会赚钱受制于人。但一提到让她出去工作,她就会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什么也不会,身体也不太好,没法工作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让贝贝好好学习啊,你看看我,没好好学习就没工作,她可千万不要像我这样啊。提到不会,那就学习啊,小丽又开始说自己年龄大了,学什么也没用了,所以贝贝得好好学习啊,让她看看书,根本就不听,就会玩手机。即使把关注点放到小丽身上,小丽也能很快转移到批判贝贝上。我就看到了小丽在这边反复唠叨贝贝,贝贝不情愿的小声嘀咕的互动场景。

第三,全是指责,没有鼓励。贝贝其实很懂事,关于“手机控”这件事,我和她一提,她便自己知道不对,和她聊了一次,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她便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承诺会控制好自己,好好利用手机。如果做不到便让妈妈没收手机。可是当和小丽说时,小丽的第一反应是“听她说呢,说的好听,能不能做到才是重要的呢”。我看到贝贝一脸的扫兴感觉。我问小丽,为什么不去尝试鼓励贝贝,小丽觉得不知道怎么鼓励,也觉得没什么鼓励的。她做的不好时,说她很正常啊,还没长大就翅膀硬了,不让说啊。

https://wx4/large/494766f7gy1foakj16499j20gh0amjry.jpg

有些全职妈妈可能会觉得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不干,一直照顾她,多么不容易,孩子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下做妈妈的不易呢。其实一个巴掌拍不响,“手机控”也有她的原因。小丽和贝贝的互动启发我们:

第一,提供高质量的互动。事务性的互动并不是不需要,但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我们还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所以,高质量的陪伴并不仅仅是身体在另一个身体旁边。有很多全职妈妈在纠结工作和陪伴孩子的问题。其实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更在乎的是家长真正的关注,而且,孩子并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关注自己,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呼应和关注,孩子就会觉得满足和安全。

第二,以身作则,关注自己的成长。似乎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和妈妈们讲起来大家都说知道,可实际做起来就落实不了。这个最主要的就是改变认知,即自我永远需要成长,想成长任何时候都不晚。所以如果妈妈每天晚上都有阅读的习惯,我想宝宝自然也会爱看书吧,至少好的习惯会学习到。这一点是需要做的,这里不多说了。

最后,鼓励取代指责。看到不好指责很容易,可是这样也容易强化孩子的缺点。所以,如果遇到家长不满意的地方,不如想想自己在孩子这么大的时候做成这样了吗?有做的有孩子好吗?如果一个要求连成人都做不到,孩子做的不好但是尝试去做了是不是也应该鼓励呢?鼓励可以让孩子更乐观、更有自信,也更容易从积极的方面去做。比如贝贝能想到这个解决方法,小丽可以告诉贝贝没想到她自己这么自觉(因为不自觉,而手机控,所以要强化这一点),这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妈妈一直都知道她是个说到做到的小姑娘,这次也一定能做好的。妈妈一定全力支持她……

https://wx4/large/494766f7gy1foakj7qlmjj20d1071wek.jpg

​最后,有时间能一直陪着孩子,就是好的。如果在我们的陪伴上再加点心理学,我们的陪伴便锦上添花了。

========================

作者张爱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硕士,婚恋咨询3年从业经验​​​​

https://wx4/large/494766f7gy1foakjfiz3hj20m80m8wh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