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汕人物介绍之八十二:“国画大师”陈文希

(2009-02-02 23:07:23)
标签:

文化

分类: 潮汕人物介绍

潮汕人物介绍之八十二:

“国画大师”陈文希

 

潮汕人物介绍之八十二:“国画大师”陈文希

    2006年11月30,新加波美术馆举办了纪念陈文希(1906-1991)百年诞辰画展,作为献给这位来自揭阳的艺术家的礼物。陈先生立足传统绘画之根,吸收西洋绘画之精髓,成为融会贯通的艺术大师,甚至被同行誉为“东方毕加索”,用新的手法,将潮汕的砖雕、木雕、彩绘艺术融入自己的画中。

 

陈文希先生早年在潮汕二三事

           作者:孙淑彦,来源:涵元文化/潮汕特藏网

 

陈文希先生是著名画家,论者甚至谓其是“东方毕加索”。今年是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新加坡美术馆拟为之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主办者嘱撰文。关于陈先生的荦荦大端,书籍、报刊、画集都有介绍。孟夫子说:“不贤识小。”我甘居不贤,撷取其在家乡时的小事,算是挂角一将,以作瓣香。

我生亦晚,虽与陈文希先生忝列同为揭阳人,但我出生之日,先生已旅居海外多年。日后,屡闻其大名而未一识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任职于揭阳博物馆,恰好陈先生以耄耆之年回乡省亲,某日专程到博物馆参观,我始得一挹芝仪。当时,我请陈先生赐画作赠博物馆珍藏。先生欣然应诺,并即席挥毫。先生命其侄嗣先铺纸作画,但见竹叶数篁,飞雀三二只,观者初看颇感散乱。先生凝思片刻,添墨竹数杆,画面构图一变,顾盼相生,甚为和谐,仿有默契。观者拊掌称赞,谓父子画气相通,实先生技艺超人也。画作今为博物馆珍藏。

数年前,揭阳私人收藏家持陈先生画作一帧,寄北京请名书家王学仲先生题辞。王先生为当今艺坛名家,于艺术造诣甚高,见陈先生画作,为之倾盖,在画作左角题辞曰:“文希大师之作,神龙变化,囊括中西,莫可端倪,盖东方之毕加索也。”评价甚高。此可视为当今艺坛对陈先生之定论。

近年来,我因撰写《潮汕书画史》,遂博访周咨,其中,乡中耆旧每谈及陈先生,均赞不绝口。

陈文希先生出生于广东揭阳县渔湖白宫村,家庭在当日国内农村算较富裕,上一辈也是有文化的人,家庭文化氛围较好。先生幼年即读私塾,不久,负笈揭阳县城。之后还到当时的商埠汕头读书。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末期(陈文希先生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中国农村的孩子要读书,家庭至少要有一定的田园;至于到县城读书,那更是困难的事。一是家庭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二是父母要有远见。

先生邻乡有黄泽浦,与先生为同时人,为一勤学之士。两人时常往来,共同探索各种学问,这种文化氛围,在幼小的心灵播下文学的种子,也对陈先生日后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先生自幼对画画有一种钟情,对于潮汕的砖雕、木雕、彩绘都有浓厚的兴趣。这些朴素而又富于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他。那时,潮汕有不少专业画家如林伯虔、林亦华、林岩耕、林苍石、庄起凤、张若凡、陈元德、彭镜波等等,当时揭阳县甚至还有“徐松鬼,剑香兰,伯虔竹,苍石鸡,石帆猴,亦华乞丐,岩耕山水”的说法,可知国画气氛的浓郁。那时的潮汕画坛主要受到福建“波臣派”曾鲸的影响,造型准确,人物面部阴影凹凸,很受市民欢迎,只是一味迎合市民的口味,因此,这种国画缺少诱人的书卷气和堂皇的庙堂气。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恰好这一时期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先后出现了若干专业美术院校。这些顺应潮流而生的美术院校,无疑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好地方。也是当日大多数喜欢美术的青年所向往的艺术殿堂。在这种大环境下,陈文希先生在汕头读完高中之后,不顾家庭的反对,跑到上海去读美专。

先生开始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不久,因不满美术专科的各种制度,又转而到上海新华艺术学校。他前后在上海五年,是刻苦而又愉快、紧张学习的五年,老师、同学、教材、生活环境,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富有吸引力。周围众多优秀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激励鼓舞;很多当时顶尖画家的频繁画展,让人观摩学习;加上莘莘学子的勤奋磨练,这五年时间,使他眼界大开。这是陈先生奠定绘画基础最重要的时间,也是他日后能鸲中西融会贯通迈出的第一步。

潮汕人物介绍之八十二:“国画大师”陈文希

学成归来,正是朝气蓬勃的年华,他恨不得把所学到的新鲜知识传播给家乡的美术界。

据已故文史学家孙振声先生的《百木园随笔》记载,当日,仅揭阳县城即有十多家画室和美术学习班。这些美术学习班可分成二大阵营:一是以谢式文和邝碧波两先生为代表的“旧派画家”,他们开画室,既买画,也授徒教画。另一阵营则是刚从上海学习归来,虎虎有生气,想把新画派传承给年轻人的陈文希、范昌乾等青年画师,他们很想把从大都市学习的素描、西洋画、国画技法和观点这些新知识传授给邑中的青年。这群生龙活虎的青年画家,把新鲜艺术风气吹进古老的县城,使没有进专业美院的年轻画家感到鲜活,感到兴奋,感到惊叹。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揭阳以及潮汕很多年轻画家纷纷奔赴上海、北京、天津读专业画院,接受正规教育。

我们粗略计算一下,和陈文希先生差不多同时或稍后到大都市正规院校学习国画的,仅以今揭阳市而言,即有王士龙、方若琪、卢育宗、刘昌潮、李魁士、许奇高、陈德懋、郑传魁、邱及、林逸、林受益、林守谷、罗铭、张伯河、张学武、姚愈文、谢海若、谢海燕、王兰若等等一大批年轻画家,他们日后对揭阳本土书画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大有根茂叶繁之势。另一方面,这些学成归来的艺人,后来或旅居海内外,或为美院之中坚,或授艺教徒,或潜心创作,使揭阳书画艺术逐渐引起外地同行的注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揭阳的知名度。而陈文希先生即是在学成之后,回到家乡传艺授徒并日后旅居海外的揭阳人之一,他的艺术成就使家乡“揭阳”的知名度大提高。已故著名潮剧导演吴峰先生,即昔年在揭阳县城向陈先生学画的其中之一人。几年前我曾聆听他谈及往事,他对于陈先生仍这么亲切、向往。他所赠我的国画条幅,仍可见到乃师陈文希先生的影子。

潮汕人物介绍之八十二:“国画大师”陈文希

在揭阳逗留约一年之后,陈先生即到汕头任教职,广泛与艺人交朋友,组织春阳画社,与同道者一起探索艺术,举办展览。

上世纪30年代初,汕头是一个活跃的商埠,潮汕各地精英人物都纷纷旅居汕头。可以说,当时的汕头是潮汕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如当时潮籍有名的书画家:揭阳孙裴谷、林天均、范昌乾、林仲良,潮州黄史庭、张汝器,澄海高振之,普宁李君可,等都汇集于汕头,并与汕头吴子寿等,于1931年组成松散、自愿的艺术沙龙——艺涛画社。陈先生也是画社一员。再加上王显诏、宋省予、王逊、孙星阁、陈墨夫、陈昌龄等有一定造诣的艺术家,“这些艺友或是艺涛画社的社员,或是常客,这种组织形式十分松散的书画会,纯粹志趣相投、同好相聚、切磋艺事、挥洒观摩的活动,既创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各人之间的艺事,并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文人、画家能做到不相轻而互相尊重,襟怀落落,这种为人处世交友之道,一直到现在,仍值得提倡。”他们经常合作绘画,或集体举办展览,或为青年人授课。在这一时间里,这一大群艺人为潮汕的书画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使书画艺术走向普及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在潮汕书画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陈文希先生早年在潮汕从事艺术三十年时间,大抵可得出如下的说法。

第一,是陈先生能鸲认真、广泛地学习艺术,为日后成为大师级画家奠定殷实的基础。而这学习过程又可分为:

首先,从小接受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的熏陶,从朴素而又略带细腻的,也许还有些封闭的潮汕民间艺术中汲取养份。

再者是,他到大都市上海接任正规的书画创作培训,亲近名家并受到指点,接触西方新画法并得到启示,大开眼界,丰富了阅历和见识。为日后探索中西结合打下地基。

最后是,在汕头广泛与当时的潮籍知名书画家交流、探索,共同进步。他们大都是思想敏锐、有勇气、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下共同摸索、总结,期望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拓展。这种群体氛围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影响的。

以上这三个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因,才使陈先生在海外居住数十年,不管他的画风如何变化,始终贯穿在骨子里的仍然是中国民族传统思想和审美观,他并没有因接受西方各种画派而丢失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变成全盘西化的虚无主义。

三十年的功夫,陈先生已在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当1946年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18951953)见到陈先生的作品之后,已经预言:“大作魄力雄厚,戛戛独造,如双鱼、双凫、雨荷及群雁皆精极。此系大道,弟乃努力从事于此途,殊当有成也”。

其二,是他将所学所知竭力地传授给年轻学子,为国画艺术在潮汕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至今家乡艺术界依然敬重他的缘故之一。

至于陈先生在海外取得的荣誉以及为家乡揭阳提高知名度,这已超过本文所叙述的范围。我只不外用这篇短文,来纪念一百年前诞生在我们家乡的杰出画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