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史类 |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秋,由知府曾宗彦(号幼沧,福建人,进士,1903年任)创建,时名“思南府官立高等小学堂”;址在城内汪家井右禹王宫(即两湖会馆);校长林剑虹(思南人,1900年举人,曾任云南昆阳县知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府李大椿(号仙普,浙江人,荫生,1906年任)将高等小学堂移入凤仪书院(系“德江书院”、“凤冈书院”旧址,今为实验小学),兼设2所初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高等小学堂兼设有初等小学堂,故知府余云焕(号凤生,湖南人,禀生,1907年任)将高等小学堂改为“思南府官办小学堂”。址仍在凤仪书院。
宣统三年(1911年)续办,址在凤仪书院,校长陈廉举(思南人,1910—1911年任)。
民国三年(1914年),县府将一所国民学校移入前清游击署(又名武官衙门,今县总工会)内,为中区国民学校;一所仍在安化县署内,为南区国民学校;官立高等小学堂从凤仪书院迁至老考棚(今三中)。校长裘伯莹(思南人,1914—1915年任)。
民国五年(1916年),改组官立高等小学校,分为第一、第二两所高初两等小学校。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校移入前清游击署(今县总工会)内与中区国民学校合址,校长林凤来(1916—1917年任);第二高初两等小学校移入前清安化县署(今县人民会场)与南区国民学校合址,校长孙又樵(县人,1918年任)。
民国八年(1919年),第一、第二两所高初两等小学校合并为“思南县立高等小学校”,址在前清游击署(亦名武管衙门,今县总工会),校长盛咏之(1919年任)。
民国九年(1920年),校址仍在前清游击署,校长旷吉生(1920年任)。
民国十至十一年(1921—1922年),校长郭容斋。
民国十二年(1923年),校长刘有余。当年末至次年(1924年)底,因军阀混战,学校停课一年。
民国十四年(1925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高初两级小学校”,校址由前清游击署(今总工会)迁至老考棚(今三中)。校长何春泽(县人,1925年任)。
民国十五年(1926年),校址仍在老考棚,校长朱云封。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校由老考棚迁至凤仪书院(今实验小学)。后,一直未变。
民国十八年(1929年),校长李慎之(县人,后辞职到省立七中当教员)。
民国二十年(1931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第一高等小学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慎之辞去校长职务,由朱云封继任。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凤仪小学校”,校长冷国士。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城区小学”。
民国二十八至二十九年(1939—1940年)夏,中共思南地下党员熊大瀛在这里任校长( 1940年7月12日被捕)。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因中共思南地下党组织被破坏,熊大瀛被捕,由戴正贵、吴廷光先后继任校长(仅半年时间)。
民国三十年(1941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思唐镇第一中心学校”。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先后担任校长的有:田荆铭(一年半)、杨秀毓(半年)、冷国士(一年半)。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学校更名为“思南县城区标准中心学校”,校长鲁道荣(任职半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标准中心学校”,校长冷国士(任至1950年底)。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思唐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春,学校更名为“思南县思唐镇第一完全小学校”(后人称“一完小”);秋,学校更名为“思南县思唐镇完全小学校”。
1951年,学校更名为“贵州省思南第一小学校”,校长郭兴让(任至1970年夏)。
1953年,贵州省思南第一小学校被省列为重点小学。
1954年,学校更名为“贵州省思南城关小学校”。
1958年春,学校更名为“思南县城关第一小学校”;秋,更名为“思南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1959年,学校更名为“思南县城关第一小学校”。
1970年秋至1975年夏,校长冉万隆。
1975年秋至1979年夏,校长安国士。
1979年秋,学校因附设初中班,故更名为“思南县城关第一学校”。校长甘祖民(任至1981年夏)。
1981年秋,杨显平接任校长。
1985年秋,学校更名为“思南县实验小学”(后,一直未变)。校长曾文武(任至1991年夏)。
1991年秋,校长何顺才(任至1993年夏)。
1993年秋。校长张运金(任至1995年夏)。
1995年秋,校长陈大廷。
2001年春,邓崇敬接任校长。
2002年秋,张进华接任校长。
2003年,学校有教学班33个,学生1957人,教职工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