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美图-江苏扬州】6大王庙

标签:
老照片扬州扬州老照片邗沟大王庙大运河 |
分类: 华夏影痕【相】 |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6 大王庙
扬州多公祠。
扬州城历来有多元崇拜的传统,除儒佛道“大统”之教外,有很多曾为扬州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树碑建祠”。凡是信众多香火旺的祠堂中、供奉的对象有一个从“人”到“神”质的“高举”:人-贤人-公-王-仙-圣-神。比如“大王”。
“大王”是谁?
民国初年仅扬州城内外称作“大王庙”的地方不少于四处;扬州地区还多供奉“都天王”的庙,民间也有称“大王庙”的。连一个扬州城供奉在“大王庙”里的“圣贤”也是各有重点,更别说由苏北大运河南北辐射出去到各地落根“大王庙”里供奉的“形形色色”大王。
旧时大运河两样沿途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庙观祠堂,供奉的对象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都是漕运文化下衍生出来为确保航运安全,严密组织管理监控协调的“据点”:这些祠庙一般紧靠码头,货栈,客栈,市场,会馆。河道分段,各有官商合一的段帮。各帮管各段,各帮有自己的码头,“拜了码头”,就是获得通行的许可;烧了“许愿”的“高香”,得到的“画符偈语”就是“通行证”。
闸卡的管理只要看到船队头船上挂出旗子,就知道这队船人的重要性,肆意敲诈怠慢,轻则丢饭碗,重则丢脑袋。
所以在江苏瞻仰一些均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堂祀祠时,不要轻易用一点书本知识去指指点点。多倾听地方知者的介绍。
因此在江淮一带提到“大王庙”时,习惯在前面加上可供鉴别的“地点名”,如:
宿迁东关大王庙,扬州邗沟大王庙,高邮大王庙, 邵伯大王庙。
图1原标注:Shrine in Temple of Ta Wang, Rive God ,Yang Chow (扬州,河神大王庙内供龛)。这张照片的上方注有“China Old and New”(新旧中国),该张照片或许被选中收录在一本“专题”相册中。
扬州的“大王”具有特殊意义:纪念始开大运河-邗沟的春秋时期的吴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众的需要,扬州大王庙内增添了其它“神圣”和曾为大运河作出贡献的“先贤”。
图1中的塑像以标有“光绪三年季秋月”的帷幔分为前后两组:
后组可见中间并排坐着一对。图中“左坐者”尽管看不见,看露出“腹部护饰”和左侧护将的“飘带”,可以确认被帷幔遮盖的“坐者”。“并列坐两王”符合“邗沟大王庙”塑像的描述。
前组“五尊”:中为“主统”,两侧为“两对”不同职能的“护卫”。他们是谁?是不是原“邗沟大王庙”内的设置,还请当地知者鉴定。
图2原标注:Temple to Ta Wang ( Great King ) Worshipped by boatmen – near Nanchow
“Nanchow” 附近船工祭奉的大王庙。
疑这里的“N”可能是“y”之误 (参看图2-1 原标注的蓝框)。估计是“草写飞划”的结果。
图1编号“22967”,图2是“22951”,已知一张“22947”(棣园戏台) 明标“Yang Chow”,由此可以推测图2 可能是扬州。另外在扬州附近也没有一处叫“Nanchow”地名。
图2照片有点“逆光”,说明图中的大门“朝西”或“朝北”。民国初年的“邗沟大王庙”位于“古运河”(里运河)的左岸(今天的“重建”搬到了右岸)(图3)
这里用了“near”,表示这处“大王庙”可能在“城外”,就在“附近”,肯定离“城”不远。如果按照“邗沟大王庙”原位置,其大门朝北,大致朝着“扬州新城”,“扬关”北边的“挹江门”(城楼)。“挹江门”前的“护城河”是“里运河”的一段,河面宽,无护城河桥,过河需靠摆渡。
因此从地理位置和光影分析图2照片原注中的“大王庙”可能是“邗沟大王庙”。
由于“邗沟大王庙”供奉神灵的特殊性,被摄影者注意摄入镜头完全有可能。
图2中可见沿岸有两组建筑。
从建筑所在位置符合当时扬州附近里运河“东岸坝”(左岸)的坝体结构和地理环境特点。
前面建筑有从水边到堤基台的边的石阶道,继续向上,通过有“S”形扶手的台阶进入一座“庙祠”,即“堤顶”的位置。
这种蛇形台阶和扶手除具有专门寓意的建筑很是少见。
门额镶“名匾”,疑辩为“X山寺”。(这里存疑)。
门槛前有对抱鼓石。门外有一对“带斗旗杆”,门内还有一根更高旗杆。“寺”有“两进院”,二进院内是“八角亭”。
在江苏大运河沿岸多供奉 “金龙四大王”。在很多“水关”“闸口”,多以“八角亭”的形式供奉这位运河的保护神,护佑“八方来客”。
图2中还有一组建筑,其大门“门面”符合淮扬一带的特点:这组建筑可能是“祠庙”,也可能是“关卡”,,也可能是“庙堂型货栈”,也有可能是“邗沟大王庙”。
图2中的建筑也可能在不知何处的“Nan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