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八:海关总税务司署

标签:
杂谈 |
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八: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大清朝廷没有专门的外事机构。
有关涉外事务由不同部门承担,如:礼部处理朝贡事务;理藩院处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以及俄罗斯事务;两广总督处理广州贸易事;在华传教士处理对洋人的翻译,以及作为中国对来华使团的沟通代表来处理。
1860年10月英法与大清签订的《北京条约》,并要求各派公使进驻北京,方便与清廷直接交涉。
面对新的外交形势,清廷需要成立新的外交机构,与洋人沟通。
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与文祥上奏《统筹全局酌拟善后章程》,提出 设立新的外交机构来处理新的外交事务。于是在3月11日正式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办公地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图001 东堂子“总理衙门”)
图01
总理衙门下分多个办公“股”,除负责各国事务的“股”之外,还设立了海防股、海关总税务司署、同文馆,司务司、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
海关总税务司署于1861年建立,负责全国各海关税收。初期地点设在上海(江海北关署内
图02 江海北关。 1880S
海关总税务司署有两处出入的门:一座是南门,对着柴火栏胡同,一座是东门,对着台基厂。(参看图01)
在谢满禄的照册有几张是表现“海关总税务司署” 的照片。
图03和图04是同一底版洗印的照片。从门前的上马石和门侧的八字屏墙,可以确定此门为访者出入的大门。
图03
图04
大门用卷棚式砖雕栏杆门罩或许是体现了来华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赫德对砖雕门楼含义的理解。
该大门应该在今原市府主楼北翼楼的位置。基本正对台基厂头条。
谢满禄在照片(图04)的下方标注了“
Mr. R. Hart
1900年之前海关总税务司署内的照片极为少见,除了几张和赫德先生合影的集体照中,背景能隐隐看到内部建筑,如图05:1892年赫德先生在司署内接待美国和德国驻华公使组织的招待会。
图05-1

图05-2

在谢满禄的相册中有两张和司署内建筑有关:
图06 有法国公使馆的中国文书写的汉语标注:总税务司公馆花园
图07的汉语标注是: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谢满禄法语注释的是“Ambassde d’Angleterre, Pavillion de Grosvenor”(英国公使馆, 格维纳官邸)
图06-1
图07-1 “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公馆” 。“Ambassde d’Angleterre, Pavillion de Grosvenor”(英国公使馆, 格维纳官邸)

“Grosvenor”是英国历史悠久的显赫贵族家族,国内一般称之为“格罗夫纳家族”。
在大清时期,英国驻大清公使中有一位“Thomas George Grosvenor”1882年8月-1883年9月在华任公使馆参赞,参赞署理公使,和谢满禄1884年离开法国公使馆的级别和职务相似。
图07中的建筑到底在东交民巷御河西岸的“英国公使馆”内?还是在台基厂路西的“海关总税务司署”内?(参图01)
在图05中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了“立地式煤油路灯”、“檐廊两柱间设垂花罩板”、“卷棚硬山山墙顶部的菱形砖雕山花”。(图05-2)
在谢满禄拍摄的图06和图07图面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见到图05中标注的特征。这种特征后来多次出现在1885年-1898年间总税务司署花园内拍摄的集体照中(图08、图09)。其中“立地式煤油路灯”在当时还是一种稀罕物,在谢满禄拍摄的所有英国公使馆内的照片中不见这种“路灯”(图10)。
图08 1892年9月总税务司署花园内组织的庆祝酒会
图10-1 英国公使馆大门内
图10-2
英国公使馆 二秘住宅
图10-3
由此可见,图07的建筑不在英国公使馆内,而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公馆”内。原汉语标注是正确的。
为什么谢满禄要“张冠李戴”?
我想起当时的法国国内有一种声音批评派出的人员,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生活奢华。谢满禄刚到法国公使馆工作时身份是“二秘”,住在“管家住宅”的对面,相比,的确有点寒酸,办公住所分为两处。(图11-1 图左二秘用房,图右照片冲印室。1881年1月,图11-2 二秘住房)。
图11-1 法国公使馆 二秘用房
图11-2
后来干脆重建……(图12),快建好的这个门外廊(图12-3)是不是有点像图07:那是“英国公使馆参赞的官邸”,这是“法国公使馆二秘的”。(要把谢满禄这处错标的注释找个理由好像不太容易。)
图12-1 法国公使馆 正在新建的二秘住房
图12-2 法国公使馆 正在新建的二秘住房
图12-3 法国公使馆 正在新建的二秘住房
赫德自1861年 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开始,到1908年离开中国回国,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个位置坐了四十七年。其中三十六年就在北京台基厂的这座大门里度过的。赫德北京工作期间,有足够的机会、场合和时间和谢满禄接触,遗憾的是在谢满禄的相册里没有赫德先生本人的照片,只有几张赫德夫人和小赫德 。(图13、图14、图15)
图13-1 赫德妻子和儿子
图15 小赫德
由于赫德夫人(Hester Jane Hart)和丈夫的婚姻并不美满,1882年带着她的三个儿女离开了中国。所以谢满禄拍摄“赫德夫人和小赫德”的照片应该在1882年之前。
附几张和赫德有关的照片。
图16
赫德和他的北京雇员(Sir Robert Hart and staff
图16-1 (正面)赫德先生和他的北京雇员
图16-2
图17
图18

图19
图19
其实主要还是方便进出。台基厂是从东长安街南行到东交民巷或一直通过“洪昌胡同”到达城墙根的“登城马道”最直接的通道,所以道路相对较宽,比如 谢满禄一张台基厂当铺的照片可以得以证明。(图20)
图20
为什么海关总税务司署的大门开在司署东围墙大约中间的位置?(参看图01)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台基厂路西的“堂子后夹道”和路东向东行的路并不直接贯穿,空间过窄,另外可能和司署内建筑布局有关。
我认为选择一处门外空间相对比较大,方便出入是主要因素。
这里我选用一张谢满禄的照片加以说明。
图21和图22是同样底版洗印的两张照片。
图21


图21有法国公使馆汉语文书注写的文字:裕公府家庙。法语注释:V.T.(内城) Yu-Kong- Fou- Kia-Miao(裕公府家庙。 拼音) , Temple de la Famille Yu。(裕家庙。 )
图22
法语标注:La
Don
从图21和图22的标注可以认为图中的“废墟”是“裕公府家庙”是没问题的。
根据“家庙”或“亲王祠”的特点,一般为南北走向,大门朝南,大殿坐北朝南;也有大门朝东,大殿坐西朝东的个例。但在京城的王府家庙中大殿朝北或朝西的罕见。
从历史地图看,裕王府(因承袭爵位人的名字不同,该王府在各时期有不同叫法,如:裕公府、荣公府),位于台基厂路东,王府大门朝南,一般家庙的走向应该和王府相同,为南北走向。如果以“台基厂”的南北笔直走向的特点去看图21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图23)。
图23
根据海关总税务司署东门、台基厂以及裕王府的位置可以怀疑图21的照片“印反”了,通过“左右镜像”后(图24),图中的建筑布局和位置就和实际相吻合了:站在海关总税务司署东门口向东偏北遥望就能看到图中的景象。
图24
最后再欣赏几张清洗后的照片。(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