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博物馆的“宋•陶谷仓罐”想到的(微博跟帖20180731)

标签:
魂瓶五联罐谷仓罐堆塑罐楼阙罐 |
分类: 说东道西【议】 |
从福建博物馆的“宋•陶谷仓罐”想到的
这尊由福建博物馆收藏的“陶谷仓罐”,(图01,图02)标注为“南平地区出土”“宋(公元960-1279年) ”陶罐放在宋瓷的展柜里,比较扎眼:福建南平在宋朝的器皿中多施釉。而此罐为陶亭状:罐腹塑带斗拱五柱,重檐五角,下檐斜脊带“弯钩刺”(有人称之为“邪角”),攒尖宝顶为桃形(葫芦形)。
此罐的外形让人想起形形色色的“魂罐”(魂瓶): 五联罐(图03), 楼阙罐(图04),它似乎沾了点儿“三国两晋南北朝”“魂罐”(瓶)的特点和信念传承,又有别于前朝。
五角亭在现代建造不是难事,而在古代,或因建“五角”对工艺的要求太高, 或因“风水”因素, 真正的古建中罕见“五角亭”。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无建五角攒尖亭的记载,何况还是重檐。
虽说在今天能见到“五角亭”,多为现代仿古建筑,如武汉东湖梅园的“冷艳亭”,建于1984年(图05)
广州增城区有个“凤凰亭”,据说始建于北宋, 屡建屡毁。 1984年重建为“五角亭”,后因白蚁侵腐2014年塌毁。 今为2017年用钢筋混凝土和水泥塑木等材料重建的仿古重檐攒尖五角亭, 亭名“菊坡亭”。 从1984年重建新亭看,缺乏史料依据(图06)。
多年前我在福州见到实物展品时很新奇:“谷仓”的外形塑成“重檐五角带斗拱立柱亭”的确少见,所以印象很深。
西晋和宋代的魂瓶不是直系传承关系:不同点在于本土信仰和外来信仰对生死概念的不同,借用,融合和变通,从“长生不老”到“灵魂永存”。不同的信念融进到“魂瓶”的各种“堆塑造型”中,器物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不同。
这些“魂瓶”的使用者信仰和信奉不同,其器物的用途和名称应该不同,所以今天有了多种名称,如:五联罐,五谷囊,谷仓罐,堆塑罐,楼阙罐…… 各种叫法都能找到依据。
专业人士需要把属于“冥器”范围内的“魂瓶”种类,作一个专业分类,再取一个贴切,又能被普遍认可的专业名词。
这让我想起孔庆普先生在其《中国古桥俗语》(图07)一中提出:参考各方面因素,统一并完善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术语。
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科学负责,这一步走得很好。
统一术语,便于交流,无论是对于业内还是业外人士都是一件好事。
(以下图为上传博客时另加)
图01
图02
图03
图04
图05
图06
图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