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2017-09-11 17:06:25)
标签:

故宫

太和殿

龙椅

袁世凯

轩辕镜

分类: 京迹寻故【论】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

   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知道北京故宫外廷“三大殿”金銮殿 太和殿(图01  太和殿远景)的人,可能听说过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唯恐挂在殿中间藻井上的“轩辕镜”掉下来砸到脑袋不吉利,而下令把宝座向后移动的故事(图02、图03)(有传闻移动“宝座”,其实是不可能,看本文后面的分析),移动后的宝座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位置。(图04 今天的太和殿内部)

图01  太和殿  穆默 《摄影日记 》(Ein Tagebuch in Bildern)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2  网传介绍袁世凯称帝时移动宝座的传闻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3  提到袁世凯移动太和殿宝座的文章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4  今天的太和殿内景 (借用网上照片谢谢)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事实果真如此吗?

最近我看到一张19131010日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中国民国大总统就职仪式前夕拍摄的老照片(图05)。尽管照片拍得不够专业,镜头严重偏歪(不排除拍摄时受环境所限而致),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太和殿内举行大总统就职仪式的环境(至今尚未见到袁世凯在太和殿内就职大总统仪式现场的照片),这张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图05-1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宣布“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仪式前的太和殿内景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5 - 2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宣布“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仪式前的太和殿内景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为方便叙述,先提供两张太和殿的平面图(图06、图07)。图中各部分的尺寸均参考不同资料来源加以对比选用。图中“金台”的深阔以及台阶宽度均依据所占铺地“金砖”(0.62X 0.62 米)的块数尺寸推算出来的(只能称为“估算”)(比如图08

图06  基泰工程公司绘制太和殿基础图 (附清乾隆题楹联和匾)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7  太和殿建筑平面图(加注释)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08  太和殿内(无楹联御匾)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太和殿面阔11间,殿内为9间,两边由暖阁门进入“尽间”。大殿进深五间。在明间第三进的屋顶为方圆八面藻井,藻井中央悬“轩辕镜”。如果以垂直位置标注,大约在“金台”南边正阶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殿内金柱共12 X 6 = 72 (根),其中明间的第三排、第四排和第五排的六根金柱为“蟠龙金柱”。金台就设在“六根蟠龙金柱”中间。符合龙椅的前后左右都有金龙护佑。金台四边设七级台阶,南边设“正阶”和“左、右次阶”; 两侧各设“左、右侧阶”,位置略靠金台的前部(南部);北边设“后阶”。第二排金柱的位置在金台两侧“侧阶”北边和金台边沿的内拐角处。从南、东和西边登上金台,为一个小平台,台北有一个宝座台,宝座台上安放龙椅和脚踏,后置雕龙髹金七扇屏风。在屏风后(北),金台两侧外的“蟠龙金柱”上挂有乾隆撰写的楹联:

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保言之,厥求厥宇。

在乾隆楹联中间的樑枋上悬挂乾隆御笔“建极绥猷”。(参看图06

金台为须弥木质高台,高2米,阔6.8米,深9.3米(均不包括外延的台阶长度)宝座离金台南边大约5米,两边“侧阶”北栏拐角离金台南边两端拐角距离约3.2米。(参看图07)。

如果龙椅原来的位置向南三米,东西侧阶梯口正对着龙椅两翼,摆放不合风水;伺候的太监从侧阶登上金台须踏上宝座基台,才能把东西递到皇帝手上,奴才和主子共用一个宝座基台,有悖礼数;左右蟠龙金柱离龙椅太远,龙椅后金台上留出的空间太大,不合常情。

传说中袁世凯称帝时移动了“龙椅”的位置没有任何史料支持。

袁世凯会不会移动了宝座下的“金台”?

袁世凯称帝是19151212日。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时,内设“龙椅”:图09、图10是离称帝后拍摄时间较近的两张照片,图中简单的陈设说明袁世凯帝制已告结束。

图09 1925年太和殿对外开放后的金台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0 1925年太和殿对外开放后的金台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1 《北京相册》1920S  (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of Peking)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2 北京 故宫 太和殿  1920s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11和图121925年故宫开辟成博物院之后,尽管金台上下放了很多原不该安放在那里的设备,比如图12中把本该放在太和广场上“品级山”,却放进了“金銮殿”;不过金台的位置和之前19131010日举行大总统就职仪式时太和殿的没有二样(图13)。图13和图05的拍摄的角度差不多,时间很接近,殿内的布置一样,可以互补:殿内金台上无“龙椅”,雕龙七扇屏风上交叉挂两面“五族共和旗”,“蟠龙金柱”上无“楹联”和“挂匾”。金台四周在原满铺“毡垫”的上面加铺一截“团花”地毯,第二排两根“蟠龙金柱”依旧位于金台两边侧阶北拐角内。

图13 北京故宫太和殿 - 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仪式现场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从以上史料证明:19151212日袁世凯称帝时太和殿金台的位置和19131010日袁世凯正式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时的一样。从现有老照片看:就职大总统仪式时,袁世凯是站着举行仪式的;而称帝登基大典,袁世凯是坐在“新式宝座”上举行的。

那么太和殿的金台会不会在袁世凯宣誓就职大总统时移动的呢?

紫禁城太和殿最早的内景照片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由一些随军记者所拍。

其中日本人小川真一留下的照片,以其清晰,完整,全面而著称。从1902-1906年小川真一拍摄的清国皇宫的照片以不同版本出版,为我们了解早期的太和殿内部设施提供了依据:图14和图15向我们展现了清末大清王朝结束前太和殿的真实内景, 同时让我们欣赏到乾隆御笔题写的楹联和匾铭。我们看图不难发现:原来的金台上可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摆设。图16 中可以发现金台正面台阶底端的位置差不多在背景中“西暖阁门”位置。暖阁门中央就是殿屋顶大脊,也就是“轩辕镜”的位置。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因火灾烧毁的太和殿直到现代,太和殿的总体格局和结构设施没有出现大的变动。1900年之前太和殿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图14 《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 - 太和殿内景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5 - 1 《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 - 太和殿内景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5 - 2 《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 - 太和殿内景 (局部)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图16  《 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 太和殿内景 - 须弥金台

袁世凯1915年称帝时没有移动清帝宝座下的须弥金台

我认为太和殿的金台位置也不会有过变化,无论是把龙椅、还是金台往南移动二、三米,轩辕镜掉落下来砸中脑袋的几率比不移动宝座位置要大得多。

由此可以认为:袁世凯移动太和殿金台之说是无稽之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