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的清明放风筝和斗风筝

标签:
历史清明节斗风筝老南京风俗放风筝 |
分类: 忆昔念旧【忆】 |
最近在网上见到几张老图,这些图可能是从当时的画报或报纸副刊中节裁下来的。
图片内容有“评判长褚民谊”字样,我估计图片很可能就是1936年在南京安德门举行的由褚民谊任总裁判长的那次“风筝赛会”。
南京雨花台清明斗风筝是老南京(城南)和元宵赛灯,端午赛舟,中秋赛菊一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促进社会行业和谐共处的民间活动。
这种清明“斗风筝”是南京民间行会自发组织的一种活动,由来已久,地点在雨花台“北山”, 位置大约在原“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西北面,此丘今已不在。这个活动在清明前后持续一周左右。
这一风俗始于何年不得而知,直到民国后依然盛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已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市警察厅以“放风筝时打架斗殴经常发生”为由,提出禁止放风筝活动。另外,市电话局也以“有碍电线”为由,加以禁止。所以,南京清明放风筝活动间断了两年。
193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推行新生活运动,大力推广“国术”“国艺”“国俗”“国风”活动,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的褚民谊提倡文明斗风筝,通过政府组织的风筝赛会,使放风筝又重回南京的民俗活动中来。人们清明踏春郊游时,又能带着自己制作的各式风筝出行了。
1936年清明期间,南京安德门石子岗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风筝比赛。参赛者约有100多人,分鱼虫鸟兽人物六组,观摩人数超过5万人。政府还聘请官员担任裁判,褚民谊亲任总评判。评定成绩后,另期给予奖励。另外,警力部署严密,在中华门进出口划分人行道和车马跑道,保证秩序井然。
这项活动解放以后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起码在六零年之前我还见过。
南京的清明放风筝是一种风俗,有自娱自乐的个人和家庭活动,有行业商家为店家而放。老南京认为“放风筝”是“把笼罩家庭的晦气放掉”,商人们认为清明高放风筝是“开利高升”的好兆头。
行会会在这个期间组织行内同人,通过各商号自己制作的风筝同时亮相,以为本行业造势。
各行业之间也会相约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这是“显示”的机会。
有时某区域的商会也会组织不同行业的“放风筝”。这种放飞的规模大,参赛人多,但多为展示性,少惊险刺激性。
南京的清明放风筝,又称“斗风筝”。“斗风筝”分“文斗”和“武斗”。
“文斗”又分“同类斗”和“异类斗”。同类斗又称“对斗”是同样尺寸、外形、质地的传统款式的风筝在一起放飞,比升天的时间,高度,持续的时间,平稳度等,这种比赛多为行家比糊制风筝的本事和质量。“异类斗”又分“大中小”型,比的是风筝本身的造型,款式,创新,色彩,花样,动态,巧器,大小,长短,奇特等“特色”以获得观者的喝彩和认可。
“武斗”是最精彩、最好看的。由于“武斗风筝”是以破坏对方风筝,如割断风筝绳或把风筝面戳破而“倒栽冲”到达让对方退出比赛为目的,因此有很刺激,观众也兴奋,场上喊声不断,哨声迭起。这种比赛如果事先不商定好比赛规则,比赛时常会闹事。高档的“斗风筝”都来自财大气粗训练有素的行业,比如城南的“救火会”和“汤池会”。一场精彩的斗风筝会成为夏天乘凉,冬天烤火,席前饭后,酒酣茶余久谈不倦,乐讲不疲的话题,甚至数年后还会被人提起。
武斗风筝不分级别,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最忌讳是不守规矩前来捣蛋的二流子之类的人。因此,赛前一般都要和当地“管码头的”打好招呼,届时好管教个别“不识相的”。
“武斗风筝”需要“特制”,在风筝的有关部位明的要安插“刀、勾、刺、锯”之类武器,暗的要设置“机关”,利用触碰装置,弹射“巧器”,“破面断骨”。用的比较多的是在放绳某段用胶水粘上碎玻璃,通过接触对方放绳,用力“拉扯摩擦”达到“断绳”的目的。观看斗风筝时要随时保持警惕,知道逃避的方向,这种风筝一旦失去平衡旋转落地,或断绳坠落速度非常快,而且着地点变化莫测,一旦砸到人非常危险。尤其是大一点的风筝。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龙头蜈蚣风筝在斗风筝中是不可能被“冲撞成好几节飘落下来”:因为只要主系绳被割断一次,风筝就会失去平衡立即下落,不可能被“割成几段”后才“飘落”。
旧时的风筝多为自己制作,即使较大的风筝。如店铺工坊需要风筝,就让几个会做的伙计工友去做。所以当时的南京小孩还没有不会做的,只是好歹罢了。不过也有专门做风筝的,如灯笼铺,纸马店。有时竹篾店会备一些削好的做风筝用竹篾竹条。纸张店会事先裁剪好不同尺寸的风筝面纸。线铺也出售专门放风筝用的长线。
做小风筝,骨架用芦苇片或竹条篾片,糊风筝多用“表芯纸”、“宣纸”或薄绸,尽量分量轻的材质。而做中大型风筝的骨架要用毛竹或竹板条,风筝面用薄帆布或锦缎,这样的风筝自重就不轻。
放小风筝用“丝线”或“纳鞋底绳”,大一点就要用“棕绳”或“麻绳”,甚至要用“细缆绳”。
否则一般绳子根本拉不住。我曾见过放两人多高的“八卦风筝”,放绳的直径有成人的大拇指粗。放风筝时需要十几个人举风筝助跑,还要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人拉绳牵风筝,拉风筝绳的人每个都要带厚厚的帆布手套,拉绳要保持绳直,施力一致,甚至要侧身跑起来,没有专门训练就很重很容易摔倒。雨花台北山多小鹅卵石很滑,放风筝时摔倒,滑倒,绊倒现象很常见。有时,风大拽不住风筝是常有的事,大风筝能把十几个人拖得七倒八歪。万不得已时,只能把放绳割断,否者会出人命。
大风筝一旦飞上天,控制高度,保持飞姿是非常“较劲吃力”的活,需要有专人指挥,发出指令,让十几个人用同样的步距,频率前进、后退、左移、右撤。不消一会儿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因此动态中换人也是一绝,既要踩着步调,还要交换迅速。据说这个行当干的最好的是作白事杠房的。
当时还没有“尼龙绳”。因此制作风筝的大小要考虑放绳可承受的能力。我记得有一年“机轮酱油厂”制作了一个模拟“机轮酱油瓶”高达十来米的风筝,放绳差不多有乒乓球粗,十几个人举着,抬着,托着风筝在山丘下面向坡上跑,丘顶上二十几个人侧着身子,拽着放绳费劲地跑,试放了好几次,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放上天,弄得一个个土头灰脸,狼狈不堪。这么大面积的风筝在今天无论是制作还是放飞都不成问题。现在放风筝各个环节和部位都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不仅重量轻,放飞也容易,有个三、四个人就可以了。
在现在各地举办的“风筝节”上,我们能看到了五光十色,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风筝,看着这些风筝自然想到儿时做风筝的情境:我小时候的风筝都是自己制作,省下可怜的零花钱买纸买绳,到处寻找可用的竹子,用铅笔刀和玻璃片,削刮竹片,用自制的油灯把细竹棍烤弯成需要的形状,绑扎成骨架,糊上风筝面,系上风筝绳。我记得当时最难的是风筝骨架的平衡和前后的重量比;还有一难就是在风筝上系固定绳,特别是老鹰风筝:既要考虑左右绳长短形成的夹角,还要注意尾线系在夹角上的长度形成合适的角度。要经过多次的调试,修改,重做,改进,才能制出满意的风筝。当我和小伙伴到公园或离家不远的空地把自制的风筝放上天的时候,那种快乐,那种得意,那种自豪,那种满足是今天买风筝放飞的孩子体会不到的。
今天的清明放风筝的孩子们还有我儿时放风筝的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