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城南垣墙上拍摄的内城西南角内侧和角楼

标签:
文化北京内城西南角楼登城马道墩台 |
分类: 旧影说京【析】 |
北京内城西南角可见到大量的老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地面拍摄的(图1),在城墙上向西拍摄的照片极少(图02)。
图01
图02
照片中南垣墙内侧的斜坡是西南角楼和顺治门之间的登城马道。城墙内绿树繁茂的围墙可能就是“醇亲王老府”(光绪帝的父亲奕譞老宅),在内城西垣墙可见到一个小小的尖顶,那就是八里庄的“慈寿寺塔”(图03)。图04
是瑞典人喜仁龙在1921-1923年拍摄的内城西南角内侧的照片:图左大树围墙内是“醇亲王老府”,图前水面为“太平湖”。
图03
图04 喜仁龙拍摄的北京西南角楼内侧
提到“登城马道”就会提到北京城墙上的墩台:墩台分“窄墩台”和“宽墩台”(图05)。内城除登城楼和角楼的马道外,在一些城门和城门,城门和角楼之间的城墙段的内侧设置了“登城马道”,并且安置在宽墩台的内侧。《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以其极其写实的白描的手法尽献老北京的风貌,可以说是研究清中晚期老北城“最“权威的文献”。当时绘图人也有“失准”的时候(图06):
图05
图06 《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西南角楼 - 南垣墙上的墩台 -
登城马道
图07 - 1
图07 - 2
图08
《乾隆京城全图》中在绘制内城南垣墙时,可能是透视角的原因,没能画出墙内侧的“登城马道”。不过画出的了“墩台”,分出了“墩台”的宽窄:在西南角楼东至第一个宽墩台之间有“六座窄墩台”。在后来1901年奥地利人绘制的地图(图07),以及以此为蓝本绘制的1907年,1914年绘制的地图标出的“窄墩台”都是“七座”;在清末官方用西方测量比例尺绘制的地图中,也是“七座窄墩台”(图08)。可以看出《乾隆京城全图》中画错了。
登城马道一般在宽墩台的内侧,从马道上到城墙,沿内侧靠“女墙”有供执勤站岗用的“堆拨房”。图09 是实拍照片和同期地图比较,可以看到登城楼马道,登城马道,还有登角楼马道。
图09 - 1
老北京内城到底有几对马道?
由于1900年之后北京的城墙开始破口拆除,我以1900年为准,选择这个时间前后的资料,加以说明。先看三张地图:
图10
图11 《北京地图》(Plan de Pékin)
图12
《乾隆京城全图》(图09)中除内城的南垣墙外,其它的西垣墙,北垣墙和东垣墙都有明确的标注。
《北京地图》(Plan de Pékin)(1752年)制图人:Philippe Buache(图10)。这是北京最早带有经纬标识的地图。图中在西北角楼和安定门之间,西南角楼和顺治门之间没标“登城马道”,实际这两处都各有一对。东南角楼和齐化门之间,西南角楼和平则门之间都只标了一对马道。而实际为各边都是两对。
《北京城郊图》(1907年)和这张图类似的有不同年代的多个版本,我选择这个比较清楚完整的版本。这个版本标注的最完全,之前或之后的版本都有漏标的现象。
从以上不同时间的地图标注,可以发现:在城楼和城楼或城楼和角楼之间,有的有一对登城马道,有的有二对,有的一对马道相隔较远,如德胜门和安定门之间,有的没有。
依据例举地图,北京内城的马道如下:
每座城门有一对马道,九门共九对。
每座角楼有一对马道,四角共四对。
南垣墙:六对。西南角楼至顺治门一对;顺治门至正阳门两对;正阳门至哈德门两对;哈德门至东南角楼一对。
东垣墙:三对。东南角楼至齐化门两对(包括观象台一对);齐化门至东直门一对。
西垣墙:三对。西南角楼至平则门两对。平则门至西直门一对。
北垣墙:三对:西北角楼至德胜门一对;德胜门至安定门一对(八字形马道相隔较远);安定门至东北角楼一对。
这样计算,北京内城的城墙马道共有二十八对。
注:
此文发出后受到Zhaohq 先生的质疑,并提供一张在相同角度拍摄的相似照片(附图1),尽管比本博客图02的图片拍摄的时间要晚,但其清晰度可对图02(附图2)中模糊不清拿捏不准的地方进行甄别。通过详细比对和细部考证(附图3),我博文中图02认作的“北京内城西南角楼内侧”是误判,应该是“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内侧,由古观象台向南偏东方向拍摄”。
图中的一些建筑的名称还有待更清晰的照片加以论证
北京内城西南角楼内侧依旧在寻找中。
本应该把此文删除,免得误导。
考证本身是一次学习。记录考证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再次感谢Zhaohq 先生的指正。
附图1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内侧
附图2
附图3
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