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的大门是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后建的吗?
(2014-11-23 21:27:14)
标签:
老南京南京总统府两江总督署国民政府近代史 |
在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的网站,进入总统府游览,在中线“总统府门楼”介绍中,有以下介绍“……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12月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后新建了这座门楼。”(图01)
图01
网上有很多撰文的资料都来源于此。这段文字介绍有点模糊,撰文者也有拿捏不准的,作了文字上的演绎,结果出现多种版本。
我们来分析这段文字:
总统府的大楼是“1929年12月”“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后新建的。
“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这段文字有两种理解:一是时间,即“先拆了两江总督署辕门,然后新建了国民政府的大门,也就是今天所见的总统府的门楼”。二是地点在“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的位置,建了今天的总统府门楼。”
这个文字是否正确?需要先确认一些概念。
首先要弄清楚“两江总督署辕门”。
我们先看两张照片:一张是Willard Dickerman Straight相册中收藏的“制台衙门 1889”的照片(图02),一张是日本人杉江房造《金陵揽胜》(1910年出版)中的“总督衙门(张制台)”图页(图03)。
图02 1889 年 两江总督署辕门
图03《金陵胜观》(1910年出版)中的两江总督署
从这两张图中不难发现“两江总督署辕门”是两江总督署大门和大照壁间“署门院”东、西两侧的四柱三楼木制牌楼,牌楼中间置栅栏门,牌楼两边有木栅栏与总督署署门八字墙和八字大照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即可封闭又可通行的“东辕门”和“西辕门”。因此“两江总督署辕门”通常的理解是指“东、西辕门”,不可能是其它的门。两江总督署的门前有一对大旗杆,位置在辕门内,署门院内东西通道的南边,照壁的北面,而不是博物馆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中“两江总督署”沙盘中表现的那样(参看图04)。
图04 两江总督署模型沙盘。
至于东、西辕门的外侧的另两座木牌楼应称“两江保障”牌楼(东)和“三省均衡”牌楼(西),这两座牌楼不能称为“辕门”。(参看图04)
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原总督署旧址成了临时大总统的府邸,这两座牌楼上文字涵盖的面太小了点;后来成了江苏都督府,牌楼文字的口气也大了点。
我认为辛亥革命后这两座牌楼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起码作为“旧制度”的标志,很难保存下来。
那么“两江总督署辕门”是什么时候拆除的?
由于官方对此介绍且是闪烁其词,因此我只能根据能查阅到的资料做一个推断。
两江总督府的最后一位总督是张人骏(1909-1911),也就是图03中的“张制台”(大清时,总督又称“制台”或“制军”),从图03 也可以说明,“两江总督署”的大门不可能是张人骏的前任端方改建的,尽管端方在任时间相对较长(1906-1909),又是一位东学西进,洋为中用的洋务派,行为大胆,锐意进取。但是,他是不敢改变总督署的建筑规制。“端方改建两江总督署大门说法”不攻而破。
1911年12月2日南京光复,12月3日,第一位反正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程德全被革命党人推为江苏都督。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省响应革命的最高军政长官称为“都督”。为表现革命的彻底性,程德全在此期间完全可能对原两江总署大门作一次改变。
但工程量不会很大,二十来天后(1911年12月底),临时国民政府决定把原“两江总督署”旧址作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的府邸。“两江总督署”建筑变成了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的府邸,这次有可能出现一次改建装修,以符合国家府邸的规格。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同年2月13日就辞职了,让位给袁世凯。
作为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存在的时间只有四十几天,大规模的改建在当时几乎不可能。
然而在现有传世的老照片(明星片)中有“清末民初”时体现“两江总督署”的图像(图05, 图06 )
图05
图06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大总统府头门前之景
图05 可能时间要早一些,从标注的文字看,以及图中所表现的人物动态,可以猜想是革命军刚刚占领“两江总督署”时的情景。图06从中间悬挂的交叉旗帜,左为“九角十八星”右为“五色旗”可以肯定不是两面“五色旗”(从黑白色彩上可以辨别),这正是南北革命军商讨的结果,还没到孙中山宣布临时大总统的时候(1911年12月底)。因此可以断定图05和图06都是“1911年11月江苏宣布独立之后”,而不是之前正常运转下的“两江总督署”。
图05和图06表现的都是原“两江总督署”的“大门” (“正门”或“头门”)。如果仔细辨认,图中原“两江总督署”的大门是“七开间”,从沙盘看(图07),两江总督署的大门也是“七开间”。
图07
“两江总督署”的大门,也就是与照壁相对的门会是“七开间”吗?图05和图06真的是“两江总督署“的原来的“大门”或“正门”吗?
从大清朝建筑规制,官衙的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南北有序:照壁(附旗杆),大门(附:石狮,吹亭,八字墙,值房),仪门,大堂(附:东、西朝房),二堂。总督为正二品。在担任“两江总督”中最高的官阶是“一品”。根据“一品”官衙的建筑规制,正堂为“七间”。也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殿堂。根据传统建筑布局:如果正堂为七开间,其抱厦只能是“五开间”,仪门可以是“五开间”或“七开间”;大门一般都是“三开间”(仪门是“五开间”时),也可以是“五开间”(仪门为“七开间”时)。如果正堂是五开间,抱厦应为三开间,仪门可以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但大门只能是“三开间”。
请看图08,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法军进入保定时,在直隶总督署门前拍摄的照片。可见,大门为“三开间”,那么仪门可以是“三开间”也可以是“五开间”,从今天修复后的照片看是“三开间”(图09)那么其中的大堂一定为“五开间”,抱厦为“三开间”(图10)。
图08
图09
图10 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正房五开间,抱厦三开间)
图11 是清末天津北直隶总督府。大门(图11 -1)是“三开间”),府内大堂(图11-2)正房“五开间”、”,抱厦“三开间”。
图11 - 1 清末天津北直隶府大门(三开间)
图11 - 2
清末天津北直隶府大堂(正屋五开间,抱厦三开间)
从上面提到的直隶总督府,无论是保定的,还是天津的,总督署的大门都是“三开间”。
下面列举清末比较大的“总督署大门”
两湖总督署位于湖北武昌,由于1911年武昌起义的战斗比较激烈,原两湖总督署被炮轰火烧几乎成了废墟。我没收集到之前的照片,但是从一张外国报刊的报道图片看(图12 – 1、2),依据废墟的残垣断壁和门前坡道的比例尺寸,可以推想两湖总督署的大门是“三开间”。
图12 – 1 外报有关中国武昌起义的报道
两广总督署位于广州,是清末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官府,它的大门目前只见到绘图:一张台湾绘制的“中国军史油画系列”中的《黄花岗》(图13),描绘的是黄兴、赵声等人,率众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时的情景。一张是外国无名氏绘制(图14)。这两张绘图中的两广总督署的大门都是“三开门”。
图13
图14 无名氏绘 - 两广总督署大门(广州)
陕甘总督在八大总督算是比较低的(除左宗棠),乾隆时期把署府从西安搬至兰州,在原明朝肃王府的基础上,建起了陕甘总督府,现有乾隆时期绘制的兰州陕甘总督府平面图(图15),可见大门为“五开间”(原物利用),正殿为“五开间”。1949年后改作甘肃省人民政府,近年曾作的复修,仍保持了当初肃王府(总督署)大门的模样(图16)。
图15
从以上列举的清末总督署大门开间的例子,说明在全国的总督署大门中除位于南京的“两江总督署”的大门,没有一处总督署的大门超过“五开间”。
南京“两江总督署”的衙署大门到底应该是几开间? 确定为“七开间”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认为在大清朝灭亡前,“两江总督署”的大门不可能“逾制”,特别是曾国藩在攻陷“天京”,建议重建衙署时,作为汉人的官员绝不敢超越规制,也就是说: 衙署的大门最多是“五开间”,如果大堂的规格为“七开间”,仪门的规格可以定为“三、五、七”开间:如仪门是“三开间”,平日“中间”关闭,左右门开启;如是“五开间”,“中三间”平日关闭,两侧门开启;如是“七开间”,中间五间同“五开间”功能,而两侧间有隔板隔开,前半间多置放仪仗标牌,后半间如过廊,可进入大堂前的东、西朝房。这种格局在南方多雨地区多被采用。
在明、清两朝,官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官不修衙。据说修了衙,官就不能往上升了。于是,这种规矩,变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官场禁忌。因此辛亥革命前,“两江总督署”中的官衙部分,也就是中轴线的重要建筑,包括办公区,大门,大堂、二堂,签押房。两侧是杂佐官和书吏的办公室,仓库等基本保留了曾国藩重修“两江总督府”的建筑格局。
在这座衙署办公区内能有“七开间”的殿堂,只有大堂,又因大堂有抱厦,与照片不符,能有“七开间”的只能是“仪门”了。
我推想图05和图06内的大门可能是原“两江总督府的仪门”,而原来的总督署大门因损坏或“不合情理”已被拆除:在江苏宣布独立到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想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使建筑符合某种“规格”,只能做很小的工程改变,拆除仪门前到照壁间的建筑,形成一个大的广场,在仪门两侧新建一个八字墙(参看图06中的八字护墙,墙体和绘图都很新),把原大门前的石狮往后移动一下即可(设想图06右侧的阴影是石狮)。所以当外国人来拍摄临时大总统府的官邸时,自然会认定那就是“大门”和“正门”了。
1912年3月15日,在北京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令未独立各省原任清朝总督、巡抚一律改称都督。1912年7月12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各省都督。原“两江总督署”旧址就成了“江苏都督府”。这处建筑一下从全国最高府邸变成省级最高军政官邸,1912年4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命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的程德全继续担任江苏都督。程德全在1913年9月因二次革命失败,辞去江苏都督。
在程德全第二次担任江苏都督期间,也就是1912年4月到1913年9月之间,最有可能新建了“都督府”的大门,都督府的大门不再沿袭旧制官衙的式样,而采用具有“西洋”特点的门楼。
请看图17和图18。
图17 1913年江苏都督府(1912年4月到1913年9月)
这时的江苏“都督府”大门已经建成,大门为“三开间”(符合省政府官邸的规格),用凸边梁柱装饰按“井”字,把正面墙分成九部分,最高层的三块中两侧是斜波纹墙头,中间上为带护栏的露台,墙面中央镶嵌圆形机械钟,四角饰有浮雕花纹(图19);第二排的三块中,两侧为素面,中间方块的中央嵌有“都督府”的门匾。匾上方有一盏照匾电灯,方块四角同样饰有浮雕花纹。(图20,图21,图22),最底层三块中,两侧方块墙面同样是素面,隔柱中有凹形条饰纹,中间为出入门洞,门两边为西式廊柱装饰,门额上方,两角饰有浮雕吉祥蔓枝花纹,门额正中是相对,略向外倾斜的展开旗帜,两旗杆之间是一颗“九角星”,(有九角星,说明孙中山提倡使用的“青天白日”尚未被采用,照片拍摄的时间为北洋政府的早期。那两面旗应该是“五色旗”。)(图23,图24)。门额上方的九角星和都督府大门正面墙分成九块也许在表达“合九州为一合众国。”之意。
图19
图20
都督府大门第二排中间方块面中镶嵌的“都督府”门匾
图21
图23 都督府门匾 (1912年4月到1913年9月)
都督府三开间大门两侧设第一道八字墙,各边与一座两层方楼相接,方楼正面,也就是靠南的面的内墙角相连,方楼正面墙,由装饰边分成上、下两块,上面方块的四角饰有花蔓浮雕,烘托中央的圆形花饰(参看图17,图18)。
门侧东、西方楼的外角处设第二道“八字墙”,这道八字墙基本在原总督府八字墙的位置。从图17栅栏围墙外的房屋看,那里正是原“总督府西辕门”外北面的值班房的位置。第二道八字墙与东、西矮墙鉄栅栏墙相连,栅栏墙中间辟门,栅栏墙南边与原总督署的照壁相接,这样府门院和以前的署门院一样,关上东、西西式栅栏门,形成大门前封闭的“门院”。
中国人在建筑上讲究随朝代更迭改换门面,因府邸易主改名换牌。
当建筑内的机构发生变化,门额上的府名匾也会随之改变,要么更换新的名字,要么把原机构名称涂抹或遮盖掉,在门边挂出新单位名称标牌。
这座大门上标的“都督府”三个大字待在那里的时间不长。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各省都督变将军,江苏都督府就变成了江苏将军府,如果按1912年3月15日算起也就持续了两年两个多月。
从江苏都督府改换名称后,直到1929年改建“国民政府”大门之前,这座都督府大门的式样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在这期间,原都督府大院曾经作过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这座大门最后作过“国民政府”最早的大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否认武汉国民政府。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目前能够见到“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历史照片(图25)。
图25
我们注意一下图25。这座大门的外形基本保留了当初“都督府”大门的模样,
“井”字形樑柱把大门正面分成九块,只是墙面和门额上方原有的浮雕花饰已被铲除掉,改成全部素面,门名匾改成了“国民政府”,匾上方改作三盏照明灯,上面时钟成了只有钟盘,没有指针的起装饰用的假钟。正面墙外侧依旧保留了两道八字墙,和方形拐角楼。从这张照片无法判断大门的前的“大门院”是否存在?照壁是否还在原处?
我个人认为在府前大道没有改建前,原“都督府”大门前的照壁依然在原地。
1928年在南京市市长刘纪文的建议下,对“国民政府”前的大道进行了拓宽,1929年新建了国民政府大门,并在路南侧新建了照壁。
一张1929年9月的航拍图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图26, 图27)
图26 1929年9月航拍图 - 南京“国民政府”所在位置
这两张图展现了“1929年9月国民政府”的真实环境。图中“国民政府”内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区域基本和今天所见基本相同。
那么这个结构是不是原来“两江总督署”建筑布局?
自曾国藩重建“两江总督署”后,署内建筑没再受到战火摧毁,因此1929年的航拍图更容易给我们还原两江总督署的面貌。
我们先把1929年的航拍图和今天的卫星图进行比较(图28):
图28 1929年9月航拍“国民政府”与今日“总统府”卫星图比较
中轴线上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样。1929年9月时“国民政府”依然是老大门(墙体的厚度远不及后建的大门),如图25所示。大门的部分建筑已经拆除(东边的八字墙,南边的照壁)。大门后的“七开间”仪门还在,这个仪门让我们想起前面提到的“七开间”的“清国两江总督之衙署(正门)”(图05)和“大总统府头门”(图06)。
我认为这座“七开间”的殿堂是原两江总督署的“仪门”原物,无论仪门的南面是否有门,有了这道门仍然可以起到关闭整个官邸的作用。当1929年12月“国民政府”修起了坚固实用的新大门楼,后面“仪门”的作用也就不大,反而缩小了大堂的空间,所以后来拆除了(仪门何时被拆掉请看附2)。
图29 图示南京总统府大门的由来
通过图29中所绘图的前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总统府大门”不是“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 而是拆了“在原两江总督署大门原址上,新建的都督府大门,最后又成为“国民政府”老大门之后”而建起我们今天所见的“南京总统府”大门。
附一:1929年“国民政府”之后大门楼变迁的老照片
图30
图32 1937年
12月南京沦陷后,日本军人在大门楼前留影
图33 1937年 12月南京沦陷后,日本制作的明星片
图34 1938年日军围攻南京城的士兵赠送的纪念军邮明星片
图36
1946年5月5日还都时的“国民政府”大门(字体已经改变)
图39
图41 1953年省政府门前悬挂庆祝元旦的条幅。
1949年4月23日以后原总统府旧址一直作为江苏省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
图42 2002年11月20日之前,总统府已对外开放参观,但门楼上还是空白。
附二 :原“两江总督署”的仪门是什么时候拆除的?
图44,标注的是林森时期的国民政府。从大门的上“国民政府”的书法,可确定照片拍摄的时间是在1929年12月- 1938年3月(汪伪建立了维新政府)之间,通过大门楼可见里面的建筑带有抱厦,说明此时的仪门已被拆除。如果图片标注的信息是正确的,那么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时间是1931年12月至1943年8月。图44照片同时也证明了航拍图中的“七开间仪门”为两江总督署的原物。如果是新建,不会在建成大门楼后就拆除。
图45拍摄的时间是民国二十年,也就是1931年。图中的“仪门”已被拆除。图44照片中学生穿的是“夏装”,而林森任主席是12月,从时间看最有可能拆除仪门的是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期(1928年10月8日
1929年12月“国民政府”的新门楼建设完工。由于新门楼高大厚深,中轴线上的门洞高宽,离原“仪门”的距离太近,其高度直接影响景深视角。
我认为:这座仪门拆除的时间应该在“国民政府”新门楼完工前后不长的时间内。
最有可能的是:正式使用大门楼时,“仪门”因失去应有的“功能”,有碍观瞻而拆除,拆除的时间大约在1929年9月-12月之间。在9月的航拍照片中“仪门”还存在,“国民政府”的原大门还没被拆除,新门楼还没开始动工。而12月底新大门楼已建成,如果再精确估计,考虑到拆除和建造的工期,“两江总督署仪门”拆除的时间可能在1929年11月初底 - 12月中期之间。
图44 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期的大门楼
图45 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俯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