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华夏影痕【相】 |
近代外国人拍摄的照片中, 多见斩首。曾见有传教士记载,这种“斩首”与“腰斩”(tronçonnage)相比,犯人要少受“痛苦”,据说“腰斩”已在有清之朝被废。
近读得时人杂记,果有其事。
清雍正年间,福建一位叫俞鸿图,负责科考的“督学”,“关防颇严,操守亦慎”。每次局试,都严格将仆从分内、外,分开守值,不得擅自出入,以从根本上杜绝“传递之弊”。然而,其妾与仆人勾结“作奸犯科”,每传递一文,即贴在俞某背后的补褂上,内置仆役只需择机揭去交给“试士”(考生)即可。而俞某并不知晓。因考取泛滥,远近大哗,被言路弹劾。上级派“侍讲学士”邹升恒前往代任,并令将俞某腰斩。邹某为监斩官。而邹某与俞某本为儿女姻亲,恐天威不敢丝毫走风泄漏。俞某仓猝受刑,赴市方知。而当时刽子手有向腰斩犯人索要“速死”的规矩。如不得费则让犯人“迟死”。因俞某事先不知,刽子手未得费,“挥刀乏力”,俞某腰斩后,非断要害,满地乱滚,并用手染自己的血,写下七个“惨”字,俞某宛转翻滚“迟死”惨状,令人目不忍睹。邹某将实情如实上报,上级亦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下命“封刀”。从此腰斩之刑自俞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