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拱极城(宛平城)东门“顺治门”

标签:
宛平城拱极城顺治门卢沟桥北京 |
分类: 旧影说京【析】 |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方,卢沟桥东。
旧时卢沟桥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京都的桥梁,也因此成为京南门户。明末时历战乱,明王朝为保卫京师,防御李自成进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日下旧闻考》曾记载:“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需筑城以卫兵。”“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
城门设城楼、瓮城、箭楼,城四角有角台设角楼;南、北城墙上的正中部设有中心台,台上设敌楼。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城门为拱形券门,楼为碉楼式。箭楼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外侧开箭窗两排,上排六孔,两侧各附一小孔,下排七孔,上下交错而开。
在明朝时修建时就称“拱极城”(注)。清军入城后,仍称“拱极城”。
宛平原是明代顺天府下辖的京城附郭县之一。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1928年12月1日宛平县署由北平城内地安门以西的东官房,正式迁到卢沟桥原拱极城内。拱极城始称宛平城。
1937年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
1984年在缺少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重修了城墙、城楼和瓮城。
注:在《北京名胜古迹词典》(1989 北京市文物管理局编)“宛平城”(P379)词条下有这样一段文字:…… 1981年8月在宛平城西门洞地下,发现一枚钟形银牌(注:实为铜牌),高11厘米,腰宽5.8厘米,底宽7.5厘米。银牌铭文为“敕令”:“钦差分守真保涿易龙固等处地方详查台垣火具清军募练兼勘山西开采事物督理拱极城工御马监太监武俊崇祯拾叁年叁月上吉日立”。此腰牌说明督理建工者是御马监太监“武俊”,修建的是“拱极城”,年份为“崇祯拾叁年叁月”(1640年)
1 拱极城-顺治门-箭楼(1902年-1905年)
4
拱极城-顺治门-城楼内侧-可见瓮城(1924年-1927年)
5
拱极城-顺治门-城楼内侧-可见瓮城(1924年-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