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然寡味的“现代青春川剧”《鸣凤》
(2012-10-31 16:33:13)
标签:
川剧鸣凤地方戏文化部调演 |
分类: 说东道西【议】 |
昨晚(2012年10月30日)看了一场文化部组织的,由重庆三峡川剧团赴京调演的现代青春川剧《鸣凤》。这是根据巴金小说《家》的有关情节创作的节目。
我不是四川人,也不是川剧迷。那是在文革结束,文化部组织的地方戏抢救,挖掘,整理地方戏的一次大规模地方戏赴京调演中,我第一次看到那么精美的传统“川剧”,后来多次去过四川,只要有演出,我一定去看看那风格独特的,原汁原味的“川剧”。四川有两宝:川菜和川剧。这“两宝”所凝聚的特征几乎一样。看川剧就像品味“川菜”一样,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绝技连台,好声不断。雅的经典,俗的应时,大处如盛宴佳肴,洋洋洒洒;小缀似巴渝小吃,精美绝伦,看川剧就是要欣赏其中回味无穷的“麻”和“辣”。
我就是带着再次品味“川剧”风味的心情走进剧场。
从锣鼓一响,一个问题在我脑海出现:这还是川剧吗?直到演出结束,除了锣鼓还像川剧,我见不到传统川剧的影子,谢幕时,我机械地鼓掌,突然看到舞台上方挂着“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横幅,我有点木然了:这就是文化部左挑右选,层层筛选出的“优秀剧目”吗?
作为文化部,评选优秀节目的标准,关系到地方戏能否真正地继承下去。如果像《鸣凤》这样的川剧能评为川剧的优秀节目,那么再过一二十年,真正的川剧将不复存在。
我以为文化部组织地方戏调演,首先把整理继承工作做好。如果把目标都堆在大而全上,而失掉原地方戏的精髓,结果必然是不伦不类,千戏一面,这好端端的地域文化将断送在这些还没继承好,就去搞创新的人手里,
川剧《鸣凤》最大的失败首先是选材,把小剧撑成大戏。剧本创作忽略了川剧语言的特点,以及唱词道白中起码的韵律。选择观众群的失误,原意是“现代青春”,而内容和现代青春和无关系。这种戏老川戏迷不爱看:没有川剧味。年轻人不爱看:结构松散,节奏平淡,表现拖沓。舞台艺术的失误,加进了太多非川剧的舞台表现,而忽略了川剧本身的表现艺术和各角色演员的行当“拿手好戏”。这是一出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不要让不懂行的人去搞什么地方戏的改革。
保护地方戏的要中之要:先把继承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