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莫理循镜头下的老南京(05)-- 国际联欢社

标签:
国际联欢社汪伪政府汪精卫南京饭店国际饭店常玉清夫子庙贡院街杂谈 |
分类: 影像金陵【宁】 |





海达-莫理循镜头下的老南京(05)--
汪伪时期,南京有两处“国际联欢社”。
一处位于中山北路,即今南京饭店的前身。
起初,国际联欢社,是一个以各国驻华外交使团成员为主,并有中国外交界人士参加的旨在联络国际人士感情的团体。1935年时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具文呈请行政院批准拨款12万银元,建造国际联欢社。同年在中山北路沿街购地,1936年完工。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入日军之后,国际联欢社被日军占用,实为慰安所。
一处是汪伪时期由大汉奸常玉清在夫子庙贡院街建造。
常玉清是亲日帮会组织“中国安清同盟会”的头目,仗着日本人撑腰,在南京夫子庙开设国际饭店,后又称国际联欢社想取代以前国民政府的“国际联欢社”,实际是鸦片馆和妓院,通过贩毒,开设舞厅(招妓),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941年4月日,
南京汪伪政府的特别市宣传处成立,负责管理公共娱乐场所,于1943年5月发布《南京特别市管理公共娱乐场所及艺员登记规则》。同年6月,宣传处发文:本市各舞厅经本府取缔后,改组为高等咖啡馆,专营茶点,不准用舞女,不准卖舞票,只准雇用女侍,但不得伴舞、坐台,并经通知将侍女名册送府查考在案。
这就是这座建筑上:国际饭店,国际联欢社,国际咖啡室三个名称的由来。
前一篇:《寻“遗爱之坊”有感》
后一篇:戒台寺古香道的一处遗迹-雷音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