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忆昔念旧【忆】 |
旧时老家过年吃早饭也是有传统的。尽管今年只有我和母亲一起过春节,也喜欢从忙年饭中找到儿时过春节的感觉。
初一要吃团圆面,也就是一碗鸡汤宽面,一碗四喜汤团。这种搭配讲究的是:
福禄寿财聚一团,喜事绵延家运宽。
拜家人团圆四喜绵延年。
初二吃八宝粥和煎糯米藕片。糯米是用一段藕,孔内灌糯整煮。食时截切成片,入锅渲水油煎即可。食品名为“路路通” 此早饭取意:
八宝护持子富贵,路路通达连喜瑞。
拜路路通达家事兴隆年。
初三吃“莲子桂圆花生薏仁羹”佐配“桂花马蹄年糕”其含义:
连出贵子金玉生,车马代步年高升。
拜金玉宜人锦衣高升年。
初三旧俗为“上灯”,大户晚点走马灯,小户挂花灯,小孩喜举灯结队游巷,口喊:“娃娃耶,出来玩灯咯,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的红蜡烛。”有的家庭还点“高升灯”(又名“孔明灯”),取意:识须高攀,动则高升。
初四的早饭很有特点:一碗烫饭就咸菜(用大年三十晚煮的米饭做烫饭),一碗酒酿元宵(酒酿煮糯米小元宵)。烫饭是南京老百姓一年中最家常的早饭。过年吃烫饭是在告诫家庭成员这样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才会穷”,只有平日节俭就会有小团圆,只有甘忍清贫,才能把事做好,哪怕小事。
拜节俭和睦勤勉成事年
初五也算是大年过后,正月十五前的“小高潮”。这天早饭吃“荠菜蒸饺”取意“点点聚财,蒸蒸日上”,同时配吃包成元宝状的清汤馄饨,取意“君爱元宝,清白进账”
拜天天聚财清白进宝年。
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我家左右的店铺早早就开了门,有伙计在老板的示意下,放鞭炮迎财神。这一天可见各路巡街走会,玩龙舞狮,舞蹈快报,说拉弹唱,武术杂耍……只要有走会的肯定吸引大量的小孩子。
走会的人马走到店铺前,都要摆开场,舞蹈杂耍一番。这时老板带着管家,管事人等店前迎贺,伙计在一旁放鞭炮。这些耍会的人多为安徽凤阳人,跳的是安徽锣鼓,唱的是黄梅小曲和凤阳花鼓。最后总有两个小姑娘跳进会场,她们梳着两只裹着红布绸的朝天辫,身着大红大绿的紧身棉袄棉裤,手持金钱棍(注:一根一米来长的竹棍,两头涂有红漆,竹棍上挖有寸长小长孔,孔内穿镶两枚铜钱,摇晃时可发出清脆声响。)在身上打出节拍,边跳边唱:“恭喜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进满间屋。”唱罢店老板就会手持红包谢金,拱手致谢,并将红包交给会头。会头一声吆喝“有礼了!”锣鼓敲起欢快的节奏,这对人马便舞着唱着向另一店铺奔去,另开会场。
各店铺在这一天做一笔生意后就打烊了,因为只要店铺开着,走会就会再来。各商店因经营的商品不同,开门的时间有先有后,一般的商店在中午前都开过门。一个上午要是会赶场,能赶上好几个会。下午在一些商业区的中心广场上,由商会请一些有名气的走会,打擂台表演,这有点像今天安徽锣鼓中的对场舞,演员这时的表演最卖力,他们技艺的高低,在观众扔去赏钱上就能分出。他们也知道神无材,才为财。
国人想发财的愿望太强烈了,快到初五交子时分,家家都争放鞭炮,抢先礼花。
初五迎财神放鞭炮是有讲究的,一是声音响,二是燃放早。人们对这天燃放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年三十。年三十放鞭炮多为随众表达共同的愿望:禳灾除晦,避祸解难,庆幸自己没被“旧年”留下。 其实谁都知道,只要不是突发天降灾祸,与“年”过招必胜无疑。而想过好新的一年,其根本的根本得有孔方兄: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不能。于是请财神与己生活更为贴近,选择合适时分也有了很名堂。
初五从子时到午时,炮竹震声响不断。子时抢放鞭炮是唯恐财神被人先占,讲的是“财缘先”,凌晨放讲究的是“财缘勤”,白天放叫做“财缘清”。看看老祖宗早就把发财经告诉我们啦:要想发财就要抓住机遇,吃苦耐劳,取之有道。
我小学有个同学家是开棺材铺的,我曾问他们家初五是否放鞭炮? 答:当然放,不过是天擦黑时放,放的是“驱鬼炮”!同样是放鞭炮,如果是别的店铺是希望生意越火越好,有谁希望棺材铺的生意好。于是就编出了棺材铺的鞭炮为驱赶来阳间摄魂吸魄的阴间小鬼,鞭炮越响,小鬼越不敢把阳间人带走。多么冠冕堂皇不想发财的老板!那么需要时,当然要找这么好的老板了。
我记得中华门外,雨花路上有几家大铺生意特好,据说初五傍晚放鞭炮的废渣就有好几簸箕。那时,这天中午过后就没有鞭炮声了,显得特安静,大人喜欢稍微休息一会儿后,去看走会打擂台。而太阳落山时有鞭炮声,肯定来自那些棺材铺,这也是过年时听的挺森人的鞭炮声。过年的欢喜到这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