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忆昔念旧【忆】 |
“下得厨房”可是南京“吃客”的特点。他们个个都是美食高手,更是烹调行家。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中的人,好多都是我小时候熟悉长辈的身影:他们敢与“刘长兴菜馆”老板切磋改进冬天蒸包中鲜汁烫嘴,馅又滑嫩的方法;也推荐“马祥兴”名菜“美人肝”中“鸭胰子”的去“骚”而不“柴”的建议……这些人也都是有面有脸,“呼三喝四”的人物,他们懂吃,会吃,能吃,(指有条件吃),那些拎包的,跟差下手天天和主人在一起耳闻目睹,也学了一点皮毛,有“出格”的,就凭那点知识去敲诈。“淮阳菜系”中有“较真”的习惯,“吃客”点了菜馆的看家菜,如果吃出不是那个味,点出了一二三理由,这顿饭就是大厨付钱了。(所以淮扬菜最为讲究。)南京人把这种人贬称“吃白食的”(还有别的意思。老得括弧补充说明,对不起有点烦人。),说的好一点的叫“吃户”(下层人又称 “敲竹杆的人”)。所以这些“吃客”在一起时不带下人(有时需要下人替主人拎着烹调用的材料,到了目的地,放下东西自己回去),所以在他们的“会餐”中,每人做一到两个菜,“会在一起餐”,“以餐而会”当然“会”中少不了“菜馆”的老板,(老南京的“菜馆”不是随便叫的,我前文提过。相当于法语中的“Restaurant”,不是英语中同一词的意思,属于高级饭馆,必有看家名菜,当然价格也不一般。),这些“会吃”“会琢磨吃的人”会在一起“会”出来的菜能不好吃!平日到这些人家吃的平常饭都是“下人”或妻姊 (这不是错别字)做,有时家主高兴,会亲自下厨炒一个菜,这道菜必定是这顿饭最好吃的。南京话中“下得厨房”原本指这等人的另一个技艺和本事:会吃!做介绍时也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后来这个词被转义了。
(这些吃客的交往到了文革,我就再没见到,再后来见到其中的一些人,还在为饱腹而奔忙,不敢打扰。原来的独门独户,塞进了十几户人家,他们晚年悲凉,风烛残年。我工作后回宁与父亲去饭馆,有时叫上老人的一,二位昔日老友,老人们席中嘘吁短叹之余,常在回忆中略露悦色,这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昔日老南京有语“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是指其“稀少”而“美味”。(其实并不好吃,主要靠佐料,香料味太重)那时的驴是很多行业必备牲口,加之活得时间相对比较长,肉源有限,能卖上真正好驴肉的多为那些名菜馆的卤菜,如华乐园。或著名的鸭子店,如“魏洪兴”。游商卖的多为用其它肉做的卤肉,他们叫卖“驴肉”多在晚上,为吸引人,“电石灯”的灯光下,不是内行人是绝对分不出来的,而且价格比较贵,也不是一般人能买的起的。这种买驴肉的摊子,如停在澡堂门口的,一般有点驴肉,澡堂跑堂的出来替顾客买驴肉时,一般会说是谁谁买的,卖卤肉的和这些人都熟,这种买卖实话实说,没有掺假。也有卖真正驴肉的,我记得在“笪桥市”附近有一位,他一般在早上十点左右才出摊。主要是卖批发,看到生人,还会说“给人留的”。
煮糖芋苗可不能放碱,芋苗好熟,否则,煮烂了“不出数”,碗里没“捞头”,吃的人可不干。过去做的好的一般是把芋苗蒸熟,好剥皮,芋苗香糯,有点“嚼头”。不过煮红豆和煮藕一般要放碱,一是好熟,二是颜色好看。(可惜营养破坏啦。这就是美味和科学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