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工作见闻
(点击听当地音乐)
26年前我在毛塔工作,虽说时间不长,工作繁重,却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那里的老百姓对中国人很友好。尽管游览的地方不多。
那里的蓝天,海水和沙滩很美,
尤其是自然无人工痕迹的美,更是世界少有。不过有时下海游泳时,会被水母蜇痛,不要紧,不管它就可以,千万不要去抓,一抓就会感染。如果痒的厉害就用“清凉油”如抓破了皮,就用“三七粉”。清凉油最好是白色的那种,如遇到拉肚子,用面包夹一小块,吞下去,一会儿可能会出现剧痛,痛后即好。三七粉里的红色救命丸一定要带在身边,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那个银行大楼是当时唯一,也是最高的楼。那所大学好像是后来有的。看那大门的样子,很像当初“L'Alliance
française”的中学。如果是,“中改大”就不光有国产货了。
巴扎市场好像还是那样。不过进市场时要留神脚下,小心“地雷”,尤其是看到几个男女围蹲在一起,突然起身离开时,格外注意。那里没有厕所,我们曾在那里建了一个。由于解决不了打扫人的工资,结果因“卫生问题”还是把它拆了。在那座市场的坐摊上,常看到一些重量级的女摊主,看到来往的行人,一般懒得挪动一下过于肥胖的身体,她们还保持着“唯肥胖美”的遗风。不过其中大多数年轻时还是很苗条,俊美的,可惜多受“割礼”之累,苦不堪言,遗患终身。
那里的码头也是中国援建的。那时我们傍晚一大乐事就是海钓,如果赶上一拨鱼群如带鱼,加吉鱼,墨鱼那就是收选线的时间,我这个很少有机会钓鱼的人,有一次最多钓到近两百多斤带鱼。但是技术组最高钓鱼纪录是七百斤多斤,这对于国人来说根本就像天方夜谭,可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生活。但是大一点的带鱼的一段就足可的放在尺二的盘子里,可见它的宽度。
我当时是技术组翻译,住在奥体运动员宾馆二层主楼梯口右边第一间。那时候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窗通风,
让大西洋的清凉风关在屋内,在八点以前,也就是在撒哈拉热风挤走清凉风之前,关紧门窗。这样屋内一天都能保持凉快。如能亲身感受这两种凉热空气交会处,几步之遥凉热差异的特有自然现象还是很有意思的。每天晚上,大约十点以后,大西洋凉风再次登陆。不过。如果你住的地方离海边超过8公里,就体会不到了,只能终日与沙漠的燥热为伴了。运动员餐厅外的污水渗水井,始终无法介决进沙难题,最后在井的外围围了一米厚的碎贝壳才解决。那里的围墙始终免不了被沙掩埋的结果,最后多次试验采用预制板留缝斜插的方法,减缓了沙堆积的时间,可围墙的作用就没有了。我在与渗水井相对围墙的一块围墙水泥板上,靠地面三分之一处留下三个子弹孔,这个高度是按当时沙堆自然增高速度为半年。如无人清理,估计早就被掩埋了。足球场的塑胶跑道在当时国内只有三处,北京一处也没有,不知今天成了什么样子。当时为了那块草坪,一年光用在浇水的钱,就相当于青体部一年经费的三分之一。估计现在就是在沙上踢球了。
想当年在奥体开幕前夕,当时国内派出了前一年的国内省队冠军-山东队与当地临时拼凑的国家队在原国家体育场的足球场“热身”(那里,白天太阳下,气温都在50度以上,气温虽高,却不太流汗:因为汗腺分泌汗水的速度不及空气水分的蒸发速度,换句话:汗尚未在皮肤表面堆成汗滴,已被蒸发掉。)说是体育场,还不如说是一块圈羊的地方,地上尽是晒干的“黑豆豆”平时总有一群小孩(估计可能就是放羊的孩子)在那里光脚踢球。热身安排在傍晚六点以后(我记得还有两位队员是我们的工人,问是否算加班。我回答了一句,你是为我踢可以
算加班)。热身的结果是六比零
山东队大败,原因是我们的队员没有在沙漠上踢球的经验:对球滚动的速度和距离,以及球从沙地反弹的高度作出的都是错误的判断。好在开幕式是在毛塔那块唯一的草皮球场。由于开幕式是下午4点开始,我建议他们4点午休起床就可以,快开始时我会派人通知。告诉他们当地的时间概念不比较差。可是队长“很正规”没同意我的建议:三点钟就把队员带到球场。等到球赛开始,这些队员早已在高温下熏蒸的差不多了。按道理,这次山东队有了用武之地,轮到当地的队员犯低级判断错误的时候了。
山东队本想雪耻前一天的惨败, 队员个个摩拳擦掌,
开场不到两分钟就进了全场惟一的进球。对方队员拚命防守,铲球功夫极佳(当时国内还引进此战术)还没踢10分钟,中国队员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频频换人,毕竟是国际比赛。换人有限制,最后留在场上的人也就是“熬”
罢了。等到比赛结束。问有什么感想,均由体委干部代答,由我“语言把关”。过后,我和队员闲聊,普遍感觉:死了一回。 第二天下班时,那两位工人队员跟我要奖赏。原来他们有一种潜规则:在球场上有进球机会而不进,根据进球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对最后结果的影响,可以从对方球队那里领到赏金。当时听到这种情况感到莫名,后经打听才知道,其实就是球赛黑幕。后来国内联赛黑球,黑哨丑闻不断,
感叹这方面的技术引进的还挺快, 为什么不多练练如何在沙漠上踢足球,否则下次去,还得给人灌个六比零。
毛塔的年降雨量不足六毫米。如果赶上下雨,有可能尽量到外面去转一转,别担心落下如黄浆般的雨点把你的衣服弄脏,待一会太阳出来,甚至不等太阳出来,衣服就干了。衣服上的黄泥斑拍拍搓搓即掉。你最好能去一趟帐篷区,也就是富人区进城快到城边的沙漠上。你会看到,家家放下帐篷,一家男女老少,坐在帐篷上,沐浴着天露的景象,这在别处很少见。
如果有机会被邀参加当地晚会,请柬上是晚九点,能十一点开始就很不错。如果活动安排在公共活动场所,要提醒女宾不要穿尖锥形高跟鞋,否则很容易出糗事。当地人有吃口香糖的习惯,吃完随地乱吐,如果是吐在水泥或砖石地面,日久天长在落沙的掺合下,就会形成一块很大,带有弹性,黑呼呼泥层。高跟鞋踩在上面,很容易锥通泥层,而抬脚时,因鞋跟被袢住,要么打个趔趄,要么鞋被拽脱。公共场合出此事很让女士狼狈。
如果在那里开车,有两种地方尤其要注意:搓板路 (dos d'âne)和沙盐渍板路(一般在靠海边的平地沙上) 。最主要是把握好速度。开得太慢车内颠得厉害 ,一趟外出全身骨头真是散了架。
我建议你有两处地方如可以很值得去:一是在西属撒哈拉北面大西洋上的一个属于西班牙的一个海岛:拉尔普尔马斯(我记不得外语怎么写了)风景极美。二
是沙漠腹地的一个毛塔摩尔人伊斯兰圣地,就是沙漠中突然出现一处带有几块石头的平地,当地一些五十已过的虔诚老人多愿意离家,在家人的护送下,来到只有“神灵”生活的地方,在安拉的庇护下,免除
“罪未赎,天不收”惩罚,安清归真。请原谅,那里的情况我就不多描写了,有点糁得慌。去那里,来回起码四天,要带好十天的水和干粮。还要带上大功率的通讯设备,以保持和外界的联系。估计现在也该修了路,不会有那种探险的乐趣了。
没想到一写就是一大堆。有机会给我发点照片。我在这里就谢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