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花承阁石座海兽寓意“九五之尊”2010年10月13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华夏影痕【相】 |
颐和园花承阁石座海兽寓意“九五之尊”
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东部的山坡上,一座五彩斑斓精美的琉璃宝塔,这就是昔日花承阁的一部分。花承阁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一组集寺庙,厅堂轩廊和山石园林相结合的一组别致的建筑群。主要由花承阁,六兼斋,多宝琉璃塔,莲座盘云佛殿等组成。花承阁以其楼,殿,塔,廊等形式构成的完整建筑群成为万寿山后山的重要园林点景建筑。
这组建筑被英法联军于1860年焚毁。至今除多宝琉璃宝塔尚存外,还有高达7米、半径30米的半月形高台。循高台中间的台阶上去,可见一座大型山石盆景,现在为了保护这座山石盆景已经用塑料板圈起来了。
盆景的基座很有特色,四面刻有海浪和数量不等的海兽。海兽数量如下:东面3只,南面4只,西面2只,北面5只。按南北和东西数量相加正和“九五之合”,即“阳爻高居九五,统帅其余五阴爻,诚所谓九五之尊”。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特意设计。我更相信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多吉祥”乾隆爷是守规矩的,是不会随意点缀的。
这些藏于海浪中的海兽引起我的兴趣,这些毕竟不是凡间动物,实在难以叫出名来,联想起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陵碑龟趺座下方基石上也有一些海兽,那一看就明白。
还有,再早一些的实物,今放在团城的元朝“渎山大玉海”上,和放在法源寺的“原大玉海汉白玉基座”都有一些海兽作装饰花纹,不管海兽的身子作了什么变化,从它们的头型还能猜出一二。乾隆爷在这之前曾“钦定”了一系列的“吉祥图案”。花承阁山石盆景上的这些海兽一定是有名称和说法的。
早几年颐和园佛香阁大修以后,我注意到两侧爬廊的檐梁上重新作了彩绘,并绘进很多“怪兽”,我相信这些画是有出处的。不过,这种大修太随意,缺乏认真的考证,且画工的水平实在糟糕,和 “花承阁的海兽”技艺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