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燎原与各位博友相约博上免费三日游的第一天,请您自备好所需的随身物品,随燎原一同踏上抚顺“寻根探源专线”旅程:这是一条以高尔山、元帅林、赫图阿拉、清永陵等为主线的抚顺历史景观旅游线路。它以文物古藉展示为主,以考查抚顺历史渊源为重点,让游人从中了解抚顺的史迹。

1、高尔山公园
高尔山公园位于抚顺市区北高尔山上,占地240公顷。园内建有皇家古典园林建筑锁阳槐荫、锁阳楼、配殿、八角亭、五角亭及长廊等,这里有距今900余年的辽代八角九级密檐式古塔;有清代的古刹观音阁;有土门叠翠、松林杏雨、万山朝塔、登道流丹等景观。站在高尔山上可一览全市风光。
高尔山海拔一百五十米,因地势雄险、高屋建瓴,而为历史上各个朝代所重视。汉代的高勾丽山城和唐朝时的安东都护府均建于此。相传高尔山有十六景观,曾倾倒大量文人墨客:有“登山欲上古浮图,碧蹬朱岩迷烟树”之诗句,也有“山逼诸天,到此已穷千里目;门依半山,何需再上一层楼”之楹联。高尔,满语为山槐,意即此山槐树颇多。而事实上高尔山却也多树,森林覆盖率高达90%,并且有30%为常青树。每年4月中、下旬,正值全山杏花争相开放,千树映雪,十里沉香,景色迷人。

从公园正门进入,沿东路389级石阶或西路432级石阶可登临山巅。历经900年风雨的辽代古塔就雄踞于西峰的峭壁之上。古塔为正八角形,用多种型制的青砖砌筑而成,实心密檐,状如立锥。塔身自下而上,用密檐、斗拱分出比例匀称的层次。每层又用磨砖立柱,构成了八个对称的园弧形犄角。远远看去,通体线条简洁明快;临近细观,则各部制作精细工巧,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才智和卓越技艺。1904年日俄战争时,塔下部东南面曾被炸毁。人们现在看到的是1996年我市投资60万元全面修补后的辽塔,气势更加辉宏。
在高尔山腰,观音阁平地拔起峭然有逼天之势。看飞檐画栋和山色长空溶为浑若天成的壮美图画,人们常常感叹设计者的别具匠心。观音殿是观音阁的主体,相传为明代中叶所建,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大殿背倚山崖而筑,由于高低层次配合巧妙,充分利用了空间,竟使它产生了一种汇险峭与肃穆于一处、溶简古与雄奇为一体的独特魅力。1993年,观音阁被重新修建之后,已成为我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漫步山间,可见各式太湖石,大、小、方、圆;或散放,或堆集皆成趣。更有仿古亭、廊、楼殿掩映绿树丛中,巧绘丹青、琉璃罩顶,平添了几分古典园林之美。
现在,高尔山公园已成为人民健身、假日休闲的重要活动场所,并且随着园内设施的日趋完善,她愈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2、元帅林
元帅林位于抚顺市的东北部,地处著名的大伙房水库东北岸的小山岗上。浑河环绕东、南、西三面而流,隔水与铁背山相望。1928年6月4日晨,张作霖乘座由京城返回沈阳专列至皇姑屯时,被日本人预谋杀害。张氏家族为他寻找墓地,派出风水先生,遍察辽沈名山大川,最后相中了这座山岗。张学良夫妇及张作霖五姨太等人决定在此为张作霖修建陵墓。

元帅林于1929年5
月兴建,历时三年,陵园占地14.5公顷,由方城、园城、墓室三个部分组成。陵园整体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金壁辉煌,吸取历代帝王陵园习俗,又有中西结合的新意。方城缭墙高筑,门前原仿明清建筑结构,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起脊,精工彩绘,四角建有碉堡。陵城即将竣工时发生“九·一八”事件,所以未及安葬,形成空陵。因张作霖曾就任安国军政府“大元帅”,而得名“元帅林”。如今元帅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内有中国北方最大明清石刻群和现代书法碑刻,堪与清关外三陵媲美。陵园雄踞在高岗之上,临水朝阳,沉壁倒影,碧波荡漾,浮光耀金。远看松针新采、郁郁葱葱、凌檐翘顶;近闻松涛鸟语,墓园寂寂,文物斑斑。不远处还留有罕王行宫遗址等古迹,使公园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存的森林旅游胜地。附近的萨尔浒山也是著名的游览地,山上有金代古城遗址、乾隆为纪念萨尔浒山战役而立的石碑等多处文物古迹,与公园的景致相互映衬。元帅林已成为东北的名胜古迹,著名的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一年四季游人甚多。

3、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由此,赫图阿拉城成为后金第一都城,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城为“天眷兴京”,昔日满族“八旗铁骑”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译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横岗之上就是著名的清代第一城——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方圆十里,内城建于1603年,外城建于1605年。内城主要住着努尔哈赤的眷属、亲戚,外城住着他的精锐部队,全城居住两万余户,计十万多人。当年的赫图阿拉外城,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廒区和制造弓箭、铠甲的烘炉,这里主要是努尔哈赤演练兵马、囤积粮草、制造武器、驻扎部队的地方。内城则是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内城方圆一点五公里,设东、东南、北、南四门。城内地势是南高北低,四周是土石筑的城垣。这里不仅建有尊号台,即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金銮殿,又称汗宫大衙门。还建有八旗衙门、驸马府、关帝庙、城隍庙、地藏寺和显佑宫。
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又在这里兴建了守尉衙门、理事通判衙门、启运书院、文庙、诸阁祠等。当年的赫图阿拉内城,建筑辉煌,文化昌盛,十万金戈铁马穿行于此,十里商贾闹市热闹非凡,而城中那口被人称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启运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如今,享誉海内外的赫图阿拉城已成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清永陵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的启运山南麓。
清永陵是清朝皇族的祖陵,原名“兴京陵”,是“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1624年努尔哈赤于辽阳建东京城之后,于城北羊鲁山建造陵寝(后称东京陵)。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赫图阿拉祖陵则称兴京陵。1659年〈顺治十六年〉更兴京陵为永陵,意在江山永日、帝业长久。后来到了康熙、乾隆朝的时候,又曾多次修建。
陵内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及他们的妻室等人。整个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个部分组成,四周围以围墙。前院的正中是正红门,迎面并列着四座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立着颂扬四位先祖皇帝功绩的大石碑。亭前东、西两侧是大班房和茶厨房,亭后的东侧是果房,西侧是膳房。碑亭的北边是方城,方城的正门称“启运门”,东西有照壁相对。城中是永陵的正殿——启运殿,殿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四门八窗。殿内有四座大暖阁,阁内设有宝床;四座小暖阁,每阁之内供奉有两块神牌,阁前有八个龙凤宝座,四张五供案桌。启运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楹,西配殿前有焚帛炉一座。

启运殿的后边是宝城,宝城中的坟墓东西环列。永陵没有地宫,都是捡骨迁葬墓或衣冠冢。墓旁原有老榆树一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东巡到此,曾为之作《神树赋》诗一首,并亲笔缮写,刻碑立石于西配殿。
清永陵处在启运山的庇护之中,群山相拱、众水朝宗、开敞壮阔、气势宏大。它记载着清朝先祖艰难创业的历史,四代聚葬、碑楼平列,表现了女真族子孙相守的家族观念,在中国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而它的木栅栏门,则在警示后人不忘祖先创业艰辛。
1979年10月1日,清永陵正式向国内开放;198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2004年7月1日,由于最突出地代表了女真族以及清初满族的丧葬习俗和陵寝建筑规制,又多方面吸收了汉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理念,是清王朝统一中国以前的重要历史见证,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清永陵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