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日记---医院里的香饽饽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北京兵里,只有王福龙住院的时间最长。他嘴甜会来事,住院的第一天,就去帮主管医生家里劈柴,进了门,叔叔阿姨叫的那个亲,很快就赢得了主管医生的好感。
要想长期泡病号,光把主管医生胡噜平肯定不行,内科主任也是必须要过的一关。于是,他托人在官厅买了一只蛤蚧送到主任家,为了打消主任心里的防线,福龙对主任说:“这是我们老乡在山上抓的,我留着它没用,您拿去泡酒吧。”得体的表现,让他在主任面前加分不少。
除此之外,福龙能够长期泡在医院的最大优势,他能用吉他自弹自唱港台流行歌曲。那时候的生活很单调,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在收音机都不普遍、通俗唱法尚未出现的年代里,有人抱着吉他,唱着当下最时髦的港台歌曲,悦耳的旋律,无疑让偏远的边陲小镇大开眼界。
新潮时尚的演唱形式,就像久旱后的甘雨,滋润着文化极度饥渴的边陲医院,医生护士们没有理由不留住他,福龙很快就成为人人喜欢的香饽饽,没病也希望他多住一段时间,为大家开心解闷。
我去303医院会诊时,曾经好奇的问福龙:“你的吉他弹的这么棒!是在学校时学的吗?”
福龙告诉我:“上中学时,我经常跟着一帮大哥去西直门茬琴。(茬:北京俚语,就是相约在一起互相较量的意思。茬驾,就是相约打群架;茬琴,就是相约在一个地方切磋琴技,如果不如对方,就会遭到对方的挤兑嘲笑。)那会儿,我就是一个小屁孩,帮着大哥们打打‘沙锤’唔得。说是‘沙锤’,其实就是让我从家里偷两把绿豆放进饭盒里,敲起来就和‘沙锤’的效果差不多。为了学琴,我没少偷家里的绿豆,慢慢地我就学会了和旋和扣一两个简单的小曲,真要让我来一个吉他演奏还真不灵。”
福龙的脑子聪明,流行歌曲一听就会,不论是邓丽君、凤飞飞、刘文正、还是罗大佑的歌曲,大家点什么歌,他就唱什么歌,就没有他不会的歌曲。福龙唱歌是典型的烟酒嗓儿,唱女生歌曲不占优势,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的发挥。他几乎从来不用原调演唱,歌曲从他嘴里出来,往往就变成充满京味儿的独特风格,听起来纯朴还特别有味道。
大家现在一定对《探清水河》不陌生,这首歌在七八十年代被称为黄色歌曲,如今被艺人搬上舞台,受到全社会的喜爱。其实这就是京城传统曲调,福龙唱歌时,经常运用该种唱法,让歌曲恰到好处地形成自己风格。
最牛X的,他能翻唱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主题歌“大地早上好”。原版歌词是日文和英文组合在一起,旋律欢快,属于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之一。
通常情况下,他先唱一些《踏浪》《兰花草》之类的抒情歌曲把嗓子遛开,等听众来的也差不离了,大家的情绪也上来了,他就献上这首最能烘托气氛的外国歌曲。
随着副歌部分慢慢地到来,歌声的节奏开始加快,和旋的力度也逐渐加大,福龙会全身心完全陶醉在歌声当中:“……枪兵枪兵哭啦你不啦,哭啦!Goodmorning, World 。Good morning, Sunshine World……”
主歌部分唱的对不对谁也不清楚,反正大家都不懂日语,甚至有些人连《狐狸的故事》这部电影都没看过,只是叽里呱啦的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让在场的人最熟悉的歌词是“Good morning World”。一句“Good morning”,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因此唱到副歌部分时,大家就满怀激情一起开口跟着唱。那场景、那动静、那场面,还真有现而今歌星演唱会的感觉,在小小的建水县城轰动一时。
后来,四大队的赵燕川和二大队的老胖子也加入了进来。燕川的嗓子好,会唱的流行歌曲也多,据说在家时,曾经是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的一员。老胖子没有任何音乐功底,纯属于就是“发烧”友,为了学琴,他特地卖掉两套衣服筹措“银子”,托人从昆明买来了一把吉他,一有空就诈病往医院跑,一来二去地水平大有长进。
俗话说,三个好汉一个帮。自从他们两人加入后,让小打小闹的个人演唱形式,一下变成颇有影响力的小乐队,他们给自己起名为“小包山组合”。从此,福龙和老胖子两把吉他同时伴奏,燕川在当中作为主唱,累了就换福龙主唱,演唱形式比从前更宽,动静也比从前更大。
每到傍晚,303医院就像开演唱会似的,围拢着一大堆听众,有医生护士、也有病号和村民,大家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唱到高潮时,熄灯号吹响了人还不愿离去。
1984年春节,五十三基地搞文艺汇演,二团宣传股选送他们三位去基地参加汇演。为了有个好形象,三个人在建水特地花了16元,每人制了一双猪皮三接头登台演出。
没想到歌曲唱了一半,基地的魏司令不干了:“妈了个逼的!不要再唱了!这是什么玩意?头发头发不合格,鞋子鞋子不合要求,简直就是精神污染!”就这样,他们三个人的“艺术道路”,就此夭折在昆明干海子。
回到建水,王福龙依然住进内科病房,燕川和老胖子也时常找各种原因来住院,医生和护士们对此也不反感。您想啊,有这么多白使唤的公差,不花钱的演出,何不放着河水不洗船呢?末了儿,他们三个都成了医院里的香饽饽。
亲 爱 的 朋 友
您的关注就是对老兵的最大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作者简介:北京人,1964年出生,祖籍辽宁丹东,网名“北京老兵”。1982年10月入伍,198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85年进入广州解放军体院学习,同年复员。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分校学习新闻,1990年在央视体育部实习,参加过亚运会的转播工作。2005年起,在新浪博客上闲暇写作、摄影、随笔上百篇。2019年开始,在公众号发表文章,欢迎您关注我的公众号”迟暮斋“,感觉和您的口味,就用手指点亮“在看”支持北京老兵。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