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清晨六点,起床号响了,寝室里的人睡得都像死狗一样,没有人想起床吃饭。如果是平常,我差不多是屋里最懒的一个,可今天我要去小包山参加支队的统一考试,因此强打精神起床洗漱吃饭。
洗漱完毕,我惊奇的发现,屋里睡觉的人一个不少,没有人去值凌晨4:00的班,一定是张路通把我今天要参加考试的事情给忘了,反正不关我的事,我也不必操那个闲心。
全军正式统考要等到七月初在建水进行,这次考试是第二炮兵统一出题的预考,目的就是为七月份的统考筛选考生。考试一共有五门课,分别是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比地方统考少一门外语。四角田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是全支队最多的,大概占全支队考生的70%。
全支队的考生当中,83年兵是报考的主力军,人数最多、基础最好,从通信站摸底情况来看,我们中队的金晓伟希望最大。印象中,他在丽水老家的高考成绩就很好,只因浙江的考生多、分数线高、录取名额少等原因落了榜。假如他出生在北京,现在早是一名大学生了。
出生地域优势,我是到了部队才知道,敢情高校招生是那样的不公平,出生在北京,到了分数线,就能坦坦地走入高校,而外地考生还要在为数不多的录取名额中再次激烈竞争,幸运者寥寥无几,而大多数人只能接受落榜的命运,相信这次金小伟一定能把握机会。
四角田的考生当中,也不乏到小包山玩三天的军人,反正预考也不受限制,想参加就可以报名,能逃避三天不站岗、不干活何乐而不为。
通信站用卡车把考生们运送到小包山,直政股把我们统一安排在支队招待所居住。在车上,我遇到了小川、高威和大棒子,四角田七位北京兵,四位参加考试,说明在整个北京兵当中,我们四角田的文化程度占绝对优势。
我一直盼望着能报考解放军体院,这是我当兵时的梦想,也是我一直为之奋斗的方向。可是来部队后打听多次,不论是领导还是老兵,大家压根就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学校,这让我很郁闷。
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起来就没有动力。我就像是汪洋中的一只小船,看不到彼岸,找不到目标,在大海中任其随波漂流,《高中考试复习》放在桌上,完全属于接土状态。
802支队的临时考场,设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来自全支队一百多名考生,坐在舞台当中进行答卷。第一门考的是数学,考题一点儿都不难,可我还是没有做完,原因是有些公式全给忘干净了,平时一有空就去打球、跑步,或者躺在床上补觉,没有一天踏实地看过书,面对写出公式就能拿分的题,我只恨自己没有好好看书。
就这样说吧,我连圆的直径该怎么求都忘了,其实只要稍微一复习,就能记得公式,把已知的周长除以π(3.14),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结果。可现在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靠着零星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吭哧一些会做的题。
考场中的监考并不严格,很多人都在翻书找公式,或者是抄别人的卷子。翻书找公式我觉得不寒碜,至少这是自己完成,只可惜我把书放在了招待所,如今只能会一题做一题。
抄袭别人的考卷,等于是在骗自己。从数学考卷完成情况分析,我应该在60~65分左右,我很知足,因为这是我真实成绩的体现,在没有看书复习情况下得到的分数。这次参加考试目的,主要是本着试试看的原则,体会考卷的难易程度,然后在朝着心中的目标去努力。
下午的语文考试要比上午好做多了,考卷内容无非都是一些文学知识填空,或给容易弄混的字注音,还有我比较喜欢的作文,这些知识在上中学时,我们都做过N多遍了。别看我在人大附中属于沉底儿的学生,可到了社会上,我仍然属于出类拔萃的好学生。我感觉这门课,成绩应该在70~80分。
物理和化学考试让我难于启齿,我在中学时,只学过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学。到了高中,没上两天课就去了北京队,因此物理和化学考试,我只能瞎蒙一些填空题,还有一些实验题,计算题一个不会。
在这里就不能不夸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了,我们学校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虽然我只读过初中,但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很多实验我都见过,因此对答出实验步骤就得分的题目就有优势。
考题中,初中部分占的比例很少,高中部分让我翻书也不会。坐在考场里,我几乎就是望着考卷发呆,正像《童年》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正在我为难的时候,监考官李港走过来,用手指着选择填空第一题,暗示我填“A”。响鼓不用重锤,我一下就心领神会,马上划掉了错误,在考卷上写上了“A”,李港在考场上又转了一圈,又指着第四题“C”,有了他的帮助,我心里踏实多了,至少卷面上不是太难看了,得个10几分没问题。
政治考试比哪门考试管的都松,考场上到处都能听到稀里哗啦的翻书声,政治考试对我来说属于拿分的科目,我发挥的应该比语文好。纵观三天的考场分析,感觉能考上军校的人并不多,大概也就是五分之一的样子,到处都是左顾右盼,翻书抄答案的考生。
预考过后,我又回到了单边带,恢复了在坑道里值班的常态生活。一天,我突然接到高威从直政股打来的电话:“小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预考你通过了!”
这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我很兴奋“真的!太好了!还有谁通过了?”
“好像四角田就咱俩通过了”
我惊讶地问:“啊!小川和大棒子他们都没过吗?”
“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他们的名字,正式通知还要等一段时间。还有一个好消息,据准确消息,基地要在10月份,在新建成的干海子司令部大院,召开五十三基地第一届运动会。咱们支队马上就要召开运动会选拔队员,运动会的时间都已经定了,就在七月中旬。你不是一直想发挥你的特长吗?哥们儿,你快要熬出头啦!”
高威一股脑儿的把两个好消息告诉了我,让我几乎产生了消化不良。听到要开运动会的消息,我比考上军校都高兴,心脏几乎快要跳出来了。为了备战即将到来的支队运动会,我决定明天就开始恢复训练。
预考成绩终于公布下来,我的成绩是297分。据张路通从站部带回来的消息透露:“全支队400分以上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我们中队的金晓伟,300分左右的20多人,这次预考的分数线是250分,全支队通过这个标准的一共有50人。部队由团扩建成支队以后,别的单位我不知道,就我们通信站来说,缺编的位置就有二十多人,因此,就是这50人全都考上了军校,也远远不够我们支队对干部的需求。统考那天,你要是能发挥成这样,考上军校应该是没啥问题。”听了张路通的消息,真是令人浑身热血沸腾。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小川没能通过预考。按理说,我们三个人当中,就小川的学习成绩最好,如若不是他上学时早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现在他应该是坐在大学的教室里。
这次之所以没考好,其实也怪小川自己没有主心骨,大棒子没事就向他散布:“留在部队没劲,如果考上军校,你就要在山沟里待上一辈子,十五年以后才能转业,待在这个破地方有什么意思?就是你愿意,王静也不愿意呀!”
小川思想不坚定,没有考好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亲 爱 的 朋 友
您的关注就是对老兵的最大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作者简介:北京人,1964年出生,祖籍辽宁丹东,网名“北京老兵”。1982年10月入伍,198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85年进入广州解放军体院学习,同年复员。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分校学习新闻,1990年在央视体育部实习,参加过亚运会的转播工作。2005年起,在新浪博客上闲暇写作、摄影、随笔上百篇。2019年开始,在公众号发表文章,欢迎您关注我的公众号”迟暮斋“,感觉和您的口味,就用手指点亮“在看”支持北京老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