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记忆中,三大球比赛几乎场场不落,可是唯独没有观看过男排比赛。记得上高中时,正是中国女排在世界赛场上首夺冠军的那一年,从此,一有女排比赛,我就场场不落,究其根源,就是喜欢女排的拼搏精神。
  
其实这一年,也恰恰是中国男排的鼎盛时期。而且我差一点就喜欢上排球这项运动。那是1981年的香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在这里举行,中国男排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汪嘉伟率领着中国男排奋起直追,终于以3:2战胜了老对手韩国队。记得当年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央视直播到2:2平时,由于租借的国际卫星到时,直播中断,使国内的体育迷们大为扫兴,大家纷纷打开了收音机,焦急的等待中韩第五局战况。虽然已过深夜零点,但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手拿收音机的大学生,当获知中国男排以3:2战胜了韩国男排时,整个校园都沸腾了......
   可惜,中国男排在亚洲总是昙花一现,在世界杯赛场上,我们也只不过算是二三流球队,整个就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此后十年,中国男排又一蹶不振,直到1999年,汪嘉伟挂帅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至此这几十年间,我就再也没关注过男排这项运动。
   
前不久,在北京京西国际学校举办了一次排球爱好者业余比赛,我有幸近距离观看了这次比赛,参加的队伍虽说都是业余队,但他们都是专业出身,比赛的精彩程度超乎想象。
   图为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初中代表队正在与大连一个国际学校代表队比赛,对方都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而理工大学附中代表队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是他们不畏强手,打得有板有眼,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中国的排球运动后继有人,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这次比赛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家都为爱好这项运动而来,比赛场上只是在切磋技艺,不为名利,因此非常和谐,裁判工作也相当轻松,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前来参加比赛的不仅有北京的中学校队,而且还有大学代表队,像北京航天大学代表队,这都是属于北京高校的冠军队。当然,这些队伍主要是为了锻炼而来,而在京或在国内的外国队伍则是为了高兴而运动。

   
近距离观看男子排球比赛,让我最吃惊的就是他们的弹跳,场上队员不论高矮,几乎人人都能在半空中扣球和拦网。暂停时,我特地走到场地中间,感受了一下排球网的高度,结果显示,我一个1.85米的身高,伸起双手向上摸,顶多触摸到网袋,而每次他们扣球和拦网时,整个半个身子都能超过网袋,这些人的弹跳怎么就这么惊人呢?

   
除了欣赏男排的弹跳之外,再一个看点就是他们的扣球了。原本想抓住机会站在场边多拍几张照片,可是按过几次快门之后,我感觉这就好比站在马路中间拍摄一样,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全指数太大,我又不是职业摄影师,没必要冒着风险去拍摄。
  
有人不禁要问了:看你说的这个邪乎劲,拍摄男排比赛有什么危险?那我只能说,说这个话的人是个外行,他(她)没有近距离欣赏过男子排球运动。为什么我在标题中形容男排为“彰显阳刚之美的运动”,其奥妙就在于此。
   
首先男排队员身体素质极佳,不但跳得高,而且是扣球的力量大,打出的排球,各个都像是会飞的砖头一样,一旦落到头上或脸上,轻则头晕眼花,重则就是轻微脑震荡!

   
看!这些小伙子个个都像是金庸笔下的大侠,他们不断地在网前腾空飞跃,高拦抵挡,重炮出击,大有要将球打爆的气势,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成语来形容,那可真是“掷地有声”啊!。

  
这个扣球的小伙子几乎将全身的力气使了出来,大有展示自己实力,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的气势;而对方的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单人拦网就将排球拦截在半空当中......几乎每一次进攻,都是实力和智慧的较量,如此精彩的比赛,不看真是太可惜了,不爱也太不应该了。

   
过去我不喜欢这项运动,完全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只因赛场上看不到中国队,从而就不关注这项运动。今天,中国人的体育观和价值观早就发生了改变,我们早已走过了为国争光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全民自觉自愿的搞体育、搞运动,买健康的时代。

       我绝对相信,只要国家重视全民健康,继续兴建一些体育场所和设施,我们的体育人才也一定层出不穷。

   
相信我们中国人不比谁笨,只是目前城乡体育设施差别太大,教育程度也不一样,造成了大众对体育的认识不同,而且我们的教育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体育老师只有进入了重点学校才会被重视,如果是普通学校,体育老师就是一名勤杂工。

   
至少现在在北京的很多地方,体育场馆的出租率很高,入夜后基本租不到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场地,而且业余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