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民大巴特一家(由于大儿子和小女儿没在家,这里只是部分成员。)左起大女儿、妻子、大巴特、二儿子、外甥。
大巴特是包大哥在骑兵连的战友,我们这次邂逅,是在参加战友儿子的婚礼中相识,乍一见到他,我感到就如黑旋风李逵在世一样,健壮如牛的体格,黑黑的皮肤,圆圆的肚子,粗大的胳膊,一双粗大有力的手掌……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包大哥介绍说:“大巴特家住在正蓝旗森根达来镇下面的一个苏木,那个地方出行很不方便,这次他能来参加婚礼,我万万没有想到。他过去在骑兵连的侦察班当兵,是一名军事本领过硬,会蒙古族摔跤的士兵,他曾经获得过盟里的摔跤冠军。”

在去克什克腾旗的途中与大巴特合影
我觉得他与其在牧区做一位普通的牧民,倒不如去外面走走,当一名特体演员更能发挥他的极致,像他这样的人才,在牧区放牧,可惜了!如果生活在发达地区,至少可以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对了!这次我们回去时,可以到他家里坐坐,反正我们回北京也要路过森根达来,正好可以去他家看看,多走几公里你没意见吧?”“我能有什么意见!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我们俩人一拍即合,约定返回北京时,一起去到大巴特家做客。
第二天清晨,我们一路走一路玩,先到中科院定位站,后到达里湖,再到克什克腾旗,最后到达森根达来小镇。由克什克腾旗通往森根达来的路是一条质量非常好的省级公路,这条路当地人管它叫大通道,是由包头一直通往呼伦贝尔的重要公路,公路两边景色很漂亮,可就是沙漠化比较严重。在克什克腾旗我买来一张内蒙古地图,通过查看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浑善达克沙地,这是离北京最近,也是威胁北京最严重的一片沙漠,北京电视台不止一次的报道过这里,志愿者们也纷纷前来治沙,今天一见,总算感受到了这片沙地的危害有多么严重。

“牧马人”包大哥与战友大巴特合影
将近傍晚时分,我们终于赶到了森根达来小镇。包大哥提议:“我们先在镇子上住下来,等明天一早,我们再到大巴特家。”我有些不解的问:“我们今天赶到大巴特家去不好吗?正好可以体验一下牧民的生活。”包大哥很为难的说:“我倒是没关系,就看你能不能受得了?牧民家中是不能洗澡的,再说,大巴特家只有两间瓦房,恐怕我们过去很不方便。”大巴特听了我们的对话说:“你们住在我们家是没问题,就是怕你们城里人不习惯;我的战友来我们家,我都让他们住在森根达来,这样他们会方便一些。我们今晚就住在这里,明天一早,我们赶到我家里去吃早茶,我老婆已经为我们煮好了羊肉。”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森根达来小镇面积很小,前后加起来也就是一个中学大小,镇上只有一家比较像样的旅社,我们三位在此登记入住。算一算我住过的小镇,这大概是我从1985年复员以来,第一次又住进镇上的旅社,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在小镇上过过夜了。这次重新入住偏僻的小镇旅馆,让我又想起了在部队的时光。那时的住宿条件要比现在差多了,可是那时的我可比现在兴奋多了。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我,再次回到当年的环境中,“艰苦”的环境却让我出现了失眠,这样的身体,简直是给军人抹黑。

在去响水湖的路上
通往大巴特家的“道路”时分难行,其实说白了,这里根本就没有路,真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一条杂草和沙地踏出来的土路,坑坑洼洼,时常还要下车去推。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来锡盟多亏我换了一辆切诺基,不然恐怕还没有开到巴特家,我的车就要在半路上拖底趴窝。说老实话,这也就是有巴特带路,不然连问路的人都没有。由于是到了偏远的牧区,草原牧民家的牧羊犬都没有拴,狗见到陌生人,一路发疯似地追着我们的车咬,车开快了我担心压伤狗,可车开慢了又担心它窜进来,真是让我进退两难。
经过了千百次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大巴特的家。大巴特的妻子为我们准备了很多丰盛的奶食品,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草原牧民的生活,奶茶里泡上奶豆腐,泡上新煮的羊肉,还有炸果子等,太好吃了。我对包大哥说:“来锡盟这几天整天都吃肉,吃的我都上火了,这里的牧民,怎么早上晚上的吃肉啊!这么多热量人能受得了吗?”大巴特说:“牧民一般都是吃两顿饭,早上吃的热量不够,中午放牧时就会挨饿。牧民可不能像城里人似地,一天三顿饭,那样是不可能的。”“哦!我恍然大悟。”原来牧民的生活习惯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形成的,我们在机关工作的人,一天三餐,每天羊肉那是消化不了,可是我们怎么能和整天外出放牧的牧民相比呢?看来,看问题确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主观主义,不能官僚主义。

一个人开车太累!路上少不了休息一会儿,安全第一吗!
大巴特一共有四个孩子,俩儿俩女,用句北京人的老话来讲:一儿一女一枝花,俩儿俩女大红花,这是十全十美的家庭组合。可惜,如今的城里人恐怕再不会有这样的幸福组合了,不过在人烟稀少的牧区,多子多福还是可以实现,它对传承一些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能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在这里也实行计划生育,恐怕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如今的牧民虽然都过上了定居生活,可是生活环境还是落后,子女教育、看病求医、吃水用水、交通设施等,都还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他们的生活就更加艰苦。我认为,既然牧民们都已经定居,那么我们的政府就应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给予他们生活保障,至少可以为他们修个路,盖所学校,盖所医院……让所有像大巴特这样的牧民,都能过上有保障的日子。

牧民大巴特的家。

两三家人就能形成一个村落

门前的大榆树已经枯死

摆放整齐的牛粪,这可是冬季里的宝贝,没有它就没办法过冬。

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

离大巴特家不远处,正在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在草原中的一点水,都显得很宝贵。

大巴特的儿子告诉我,这里原先水面积很大,今年太干旱,现在水已经少多了。

大女儿与儿子在湖边合影,这个孩子才两岁多,就长成这么高,将来肯定是一个蒙古大汉。

在去达理湖的路上

途中休息时,大巴特才来一把干枝梅

大巴特家的草场正在沙化

榆树在沙地生长很快,这里到处都能见到榆树。

大巴特的外孙子

这是一片靠近水源的草地,绿绿的小草惹人喜爱。

与大巴特的儿子来张合影,他是一个非常朴实的蒙古汉子,与他们相处我感到很欣慰。

第一次与沙柳合影

大巴特的外孙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切诺基,他兴奋的跑到车顶上。

看到了数码相机里自己的照片,他很兴奋。这张也是我很得意之作。

草原溪流

巴特家的杂交牛

舅舅和外甥,我也很喜欢这一张照片。
【更多的照片在相册《大巴特的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