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的草原深处,只有这唯一的红砖瓦房,它在草原上显得特别突出,这就是现代的草原牧民。
在去锡盟军区草场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户牧民,这户牧民住在草原深处,周围没有任何人家,也没有平坦的道路,远远的望去,草原上孤零零的,只有他们居住的红砖房显得格外抢眼。出于对牧民生活的好奇,我停下车,走近红砖房准备拍照,谁知,牧民家中养着一条大狼狗,看见我靠近房子,它发疯似地冲我狂叫。
狗的叫声惊动了这家的女主人,她面带微笑地问:“你有事吗?”“哦,没事,我想拍几张照片,可以吗?”“刚才你们的同伴刚刚离开……”“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提先弄!(蒙语:你好!)……”就在我和女主人沟通遇到困难时,乌日图大哥走过来用蒙语化解了我们的尴尬。原来,刚才刚刚过去了一辆迷路的旅游车,这位大姐还以为我们是同伴,所以我们俩说差了。乌日图大哥用蒙语一开口,牧民大嫂顿时感到亲切很多,俩人不停地用蒙语交谈,在乌日图招呼下,我们随大嫂走进了牧民的家。

蒙族大嫂的家中没有多余的摆设,除了火炕就是吃饭用的桌子。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牧民家庭,住宅一共有三间屋子,正中间为做饭用的厨房,两边是主人和孩子居住的卧室,用现在通俗的语言形容,这是一套二十多平米的自建两居室平房。据女主人介绍:她家有两个男孩,老大在呼市工作,老二和父亲在牧场放牧。也许是草原物资紧张的原因,在这户牧民的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家具,也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一家四口挤在这不大的房子里,舒适程度可想而知。光从这一点来看,内蒙牧民要比北方农民艰苦多了,我去过很多家住在北方农村的战友家,他们的住房面积一般都在几百平米,条件好的家庭,有些甚至在上千平米,楼上楼下,空空荡荡,有很多人家的住房根本就用不了,可是这里就讲究多盖房子多占地,也许是要为子孙留下丰厚的宅基地?也许是与地方政策有关?总之,有很多大房子早已经人去楼空,可它们就是那样白白的浪费在那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以往,添丁加亩,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少,而宅基地越来越多。
听见外面的狗叫声,蒙族大嫂出来查看。
在简陋的陈设中,有几件工艺品在屋中尤显突出。乌日图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他大儿子制作的工艺品。我问蒙族大嫂:“这个地方这么偏僻,您儿子到什么地方学习的美术?”大嫂回答:“他从小就喜欢画,放羊的时候在地上画,回到家中在木头上、在羊皮上画,实在没地方画了,他就在树根和石头上画。后来,喜欢他的画的人有越来越多,他就在锡林浩特市开了个工艺品商店,现在又有人把他带到了呼市,在那里,他的生意更红火了。”聊起了自己的大儿子,蒙族大嫂显得格外的兴奋,语言明显增多,她一口气聊了很多大儿子的成长经历,话语之间可以听得出来,他对大儿子能自学成才颇感自豪。
从牧民家出来,正赶上大嫂的小儿子放牧归来,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草原上飞奔,俨然一副新时代牧民形象。“咦!现在牧民放牧为什么都不骑马了?”我向乌日图大哥提出了我的疑问。“哦!现在一般牧民家庭都不养马,因为养马很娇气,不如骑辆摩托车方便。再说这里的马种又不是很好,马肉又不能吃,又不好卖,因此,现在的草原牧民很少养马。”
牧民的小儿子刚刚开车放牧回来,与母亲在门口合影。
我与大嫂一家人在门口合了张影,大嫂拉着乌日图的手说:“有机会就过来坐,再来,可一定要把照片带来!”大嫂依依不舍的送我们上了车,目送着我们车远去。这是一户多么普通善良的牧民啊!长年的与世隔绝,让他们依然保持着纯朴善良的本色,他们用勤劳放牧着羊群,他们用善良培养出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牧民艺术家,从人类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生活不能说是很幸福,因为为了生存,他们失去了很多还没有享受过的乐趣,但作为一个草原深处的牧民,他们却是最成功!最快乐的牧民!

牧民把牛粪码整齐晾干,这就是冬天烧火取暖的主要原料。

捡回来的火山岩成为牧民家中做牛圈、羊圈的主要原材料。

牧民家中的牧草

与蒙族大嫂合影

牧民的大儿子用树根制作的艺术品

牧民的大儿子用木板和羊皮制作的成吉思汗木雕羊皮画。

现代牧民用上了风力发电机,使他们在草原深处也能正常收看电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