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岛上仅6万人)。威尼斯城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我们5月9日晚上住在威尼斯郊区一个庄园,还属于陆地。第二天早上起来才感受到意大利最后一站住的地方太美了。

室内的陈设也是在意大利住的最好的一家。

电视机比前几处大些。

卫生间也比前几处要宽敞。

威尼斯狂欢节假面舞会世界知名,庄园大堂里也挂着一些假面具。

庄园餐厅门口的雕塑。

威尼斯也是个著名的音乐城,庄园的雕塑都和乐器有关。





大家都想在这里多住几天,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别墅庄园。

但旅游行程安排紧凑,只得装车出发了。

10日清晨7:15吃早餐,8:00就赶到码头,乘9:00的班船进岛,9:20登岛游览。这是联接威尼斯水城的铁路、公路大桥。海中竖着的木头是航标灯杆。

这是进威尼斯水城的码头,停泊着一艘挪威大邮轮。
10年前,我就是在这里乘船进岛的。此次也算故地重游啦。

这里的女地陪是华人,一聊才知道在威尼斯定居十几年了,以前曾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工作过,和我大妹妹竟是一个单位的战友。

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我们就是在这附近登岛的。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建筑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再盖房子,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

耶稣的门徒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出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

圣马可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

威尼斯总督与保护神飞狮铜雕。

随处可见带着假面具的卖艺人。
拍照当然是要小费的。
叹息桥——在总督宫的后面,是总督宫经过判决的犯人通往后面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经过此桥时常忏悔而叹息,因此得名。建于1600年,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是一座拱廊桥,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

先参观岛上的玻璃制品厂。

工人熟练地吹、拉制作高温熔炼后的玻璃制品。

工具虽简陋,工艺技巧却极高,全靠世代祖传的手艺。

各种玻璃工艺制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各种精心制作的狂欢舞会假面具。




游客们选购了不少中意的小商品。

圣马可广场的和平鸽群,是一大景观。

10年前来此正逢阴雨天,广场倒灌进一尺多深的海水,无法拍照。这次弥补了上次的损失。

晒几张10年前拍摄的扫描图片,当时的圣马可广场一片汪洋。照片上标注的日子是错的,应该是02年11月18日。

游人只得在木板架起的窄道上参观游览。

而今晴朗天空下和平的广场。

威尼斯是没有一辆汽车的水城,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贡多拉”船是其特有的。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象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贡多拉”的形状和大小慢慢地固定到今天这个样子。一船可乘六人。

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我们从小巷登船驶往运河。

经过蜿蜒曲折的水巷,“贡多拉”终于划到了大运河上。背后就是最为有名的利亚德桥,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往来。

运河两岸有上百座美丽的独栋别墅,过去都是权贵富商所有。

“贡多拉”由大运河又划回了小水巷。

“贡多拉”就靠一个船夫单桨划水。

“贡多拉”穿桥而过。

两船相会时,水路很窄,船夫需小心翼翼操作。

这使我们想起苏州的水巷,难怪苏州又称“东方威尼斯”,而威尼斯也被称作“西方苏州”,两座城市早已结为友好的姊妹城。

游弋了一小时二十分钟,终于回到了“贡多拉”码头。

登岸后与船夫挥手告别。语言障碍挡不住友谊交流,我们用大拇指称赞他,他用V型手势庆贺游船安全返回。

刚上岸,就在小巷里撞上这对亲密奔放的情侣。

我们回到圣马可广场合影留念。

10年前我也曾在此处留影,天阴下雨,海水倒灌。

圣马可大教堂大门上的壁画。

当年的总督宫,现今的市政厅。
圆柱顶端有威尼斯保护神——飞狮标志的铜雕。

另一圆柱顶端的雕塑渔夫持叉力擒鳄鱼。

这是10年前两根大圆柱附近的情形。圣马可广场被海水淹得成了小船码头。照片标注的日期是错误的,实际是02年11月18日。按照迷信的说法,天气如此阴暗晦涩,这天恰好是我父亲24周年祭日。

今天沿海停泊着更多的“贡多拉”船。

这个“贡多拉”码头也是摄影的好景点。

返回大船码头路上,不断看到化了妆的卖艺人。



我们登上大船后互相拍照。

三位女士在结束意大利游时的欢快神采。

三位男士离开威尼斯时同样是神采奕奕。

我更是留下了重游威尼斯的难忘记忆。

再见!威尼斯!再见!意大利!

登岸后13:30吃午饭,饭后14:50继续乘车奔赴旅欧第二站——奥地利。翻越阿尔卑斯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