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早饭前,我们再次赴日光岩公园,继续游览上次未来及参观的景点。
先来到弘一大师纪念园。弘一大师即李叔同,与太虚、印光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高僧。1936年弘一大师在日光岩寺闭关修行,2008年修建此园以纪念之。

怀着对这位爱国教育家的崇敬心情,我们特来瞻仰此园。

纪念园镌刻着弘一大师的训诫:“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接着又参观位于日光岩山腰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军的水操台遗址。

巨岩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

水操台一棵顽强的大树侧扒在石壁上,格外壮观。

台上有座“远而亭”妙居其间,四根石柱题有长联。

水操台下,我们意外发现了越南华侨黄仲训1918年修筑的瞰青别墅,这是一幢从二楼看是法国式,内部以近代中式为主的建筑。1949年蒋介石派同乡蒋恒德担任鼓浪屿警察分局局长,选定瞰青别墅作为蒋的临时“行辕”。后因局势变化太快,蒋介石只于7月23日在此逗留半晚,就乘军舰逃离大陆。这座楼是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晚的住宿处。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撰写《郑成功》剧本。此楼现为郑成功纪念馆的藏书资料室。

早饭后,参观位于西林别墅的郑成功纪念馆。

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笔手书。

展馆中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占领下率兵收复台湾的壮烈场面。

站在纪念馆三层楼上拍摄周边远景。

楼下大门外置有当年明军击退荷兰殖民者进犯厦门时的铁质土炮。

我们在离馆前自拍留念。

然后沿着一条山路寻访名人故居。

这是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的住所。

殷承宗的哥哥在岛上办了所钢琴学校,殷承宗时常回来教授学生。此时我们听到从宅内传出一阵悠扬的钢琴协奏曲《红灯记》曲子。

从山上下来,看到一座养老院,原为教会学校。

附近有大语言学家卢贑章的简朴墓地。

穿过一条带拐弯的地下隧道。

有一座基督教教堂展现在眼前。

此楼名为“番婆楼”,是华侨所修筑。

往北走,是厦门第二中学校园及室内体育馆。

沿途有许多家庭旅馆,其中一个叫“杨桃院子”的旅馆贴着:“虽然你只要一个杨桃,我却给你整个院子。”多么温馨的欢迎词!

我不由得坐在这所院子里拍起了杨桃。


继续爬上一个山坡,就到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馆内有著名的鼓浪屿标志性建筑——八卦楼。

楼中央摆置着世界最大的管风琴,比两层楼还高。

堪称国内唯一,世界最大。

此馆内各种风琴,是旅澳华侨胡友义先生捐助。

风琴大家族。

管风琴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公元前3世纪的水力风琴。

八卦楼的圆顶,又称“八卦楼的天”。此楼为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由台湾富绅林鹤寿建造,1920年落成。林鹤寿立志要盖一幢站在楼顶能纵览厦门、环视全鼓的大别墅,做鼓浪屿的“基督山伯爵”。但工程浩大,资金短缺,工程时断时续,拖了13年还没全部建成。林鹤寿终被大楼拖垮,宣告破产。从此,人去楼空,一度成了“废宅”。此楼顶是1983年彻底翻建的,顶中央只装有一盏电灯,朴素而别致。

八卦楼外观。日本侵占台湾后,林鹤寿举家内迁,定居鼓浪屿。

返程路上看到岛内居民收售的多种旧物。

这个账房先生用的算盘,可以折叠成小箱子携带,使用方便。

龙头路中心广场的壁雕。

位于岛中心的鼓浪屿音乐厅,每晚7:30有免费音乐会。

路上不时可见瓷砖铺就的乐符,使小岛充满了音乐气息。

马约翰广场上少儿踢足球的铜雕,增添了小岛的文化品位。

鼓浪屿人民体育场的绿荫,期待着中国足球明日的腾飞。

一些私人开设的旅馆讲述着老厦门的故事。

街头持证上岗的民间歌手,边唱边推销自己的录音磁盘。

小狗们闻乐也喜得翩翩起舞。

又一个民间歌手在即兴演出。

下午我们又参观了毓园——专为纪念人民的好医生林巧稚修建的。

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在园中愉快地望着游人,尤其是孩子们。

她的遗嘱,离不开养育自己的鼓浪屿。

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自己却终生未婚。她把全身心献给了所爱的儿童,理应受到孩子们的爱戴。

毓园周围拍结婚照的青年男女,享受着前人赐予的幸福。

又一所基督教会的教堂。

在如此和平安宁的小岛上,我们终于找到了罪恶的日本前领事馆和警察署旧址。

日本警察当年设置的地下监狱,专门用来关押、屠杀抗日志士。

从阴暗中走出来,又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西式礼拜堂大门两侧墙壁上高悬着“爱的箴言”和“十诫”。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结婚典礼。而今这里是青年人拍婚纱照的最佳场所。

一对对新人幸福地相拥,拍照留影。

拍婚纱照的青年男女多么可爱。

他们不由得翩翩起舞,大展风采。

街边有厦门救世医院创始人、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医生的铜像。

离铜像不远就是鼓浪屿现在的医疗卫生中心。细细品味鼓浪屿,这真是个美丽、祥和、温馨,处处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文明之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