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5月8日七先烈后人大团聚活动共28人,其中第二代9人,第三代16人,第四代3人;参加万州——延安自驾行寻访活动共10人,其中第二代4人,第三代6人。因自驾行占用时间较长,往返要12天左右,行程三千多公里,我们原来设想,凡未退休仍在工作岗位上的七先烈后人一律不参加了,主要由已退休且身体条件能经受住长途奔波的后人来代表大家完成自驾行寻访任务。
然而,七先烈后人踊跃参加自驾行活动的积极性,远远超出了预料。首先是第二代中仍在工作岗位的胡其谦女儿胡晓瑚,向单位请全程假未获批准(她是单位的唯一会计,离了她单位财务活动将无法进行),但她执意坚持参加前半程自驾行,硬是向单位请了5天短假。第二代中岁数第三大的王方名长女王小芹大姐,已年过65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坚持要从万州起步,参加前半程自驾行,一直寻访完父辈的家乡才退出活动。第三代中除了陈寄宇家早已准备了一台车、五个人(他们辈分小,岁数并不小,最大的陈寄宇孙女婿熊德辉已63岁了,其他也都是年近60岁的人)外,还有在简阳市公安局工作的周极明外孙女周虹(47岁)奉母亲周传慧和哥哥李维民、李继烈的委托,专程请假由成都赶来重庆,代表周家全程参加自驾行寻访活动。
周虹的参加,使这次自驾行活动更加完整、更加充实、更有意义了。首先,七先烈中有五家后人代表参加活动,使自驾行更具广泛性;其次,七先烈中两位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后人都有代表参加,而且全程参与寻访活动,展示了烈士精神的传承性;第三,使男女比例变为5:5,体现了“平衡性”。所以,大家都非常高兴。由此,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不仅在第二代延伸,而且传承到了第三代。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永远不能忘记过去”,我们此行的目的必定能够实现!
寻访活动结束后,大家普遍感到不虚此行,收获太大了。一路上,大家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认真寻根,从万县三正埠开始,直到延安清凉山下,凡是与先辈们当年有关的事情、处所,大家都仔细讯问,抢着拍照,生怕遗漏每一细微线索,唯恐丢失每一真实记录。当大家在延安鲁艺音乐系旧址找到周极明的名字时,都为周虹而高兴,不禁齐声欢呼雀跃,周虹也立刻打电话向母亲报告;当大家在抗大旧址找不到有关陈寄宇的资料时,都共同为此而惋惜,像是自己没有寻到根一样;当最后得知陕北公学在清凉山上还有一块碑刻纪念时,原本要分手返重庆的陈家五后人,一定要陪同我们去清凉山照最后一次合影。
先烈们“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精神,在我们后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和体现,鼓舞着我们克服寻访途中的种种困难。一路行来,不仅精神收获极大,还锻炼了体魄,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友谊。临分别时大家早已融为一家人,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大家纷纷表示,革命先烈的精神要在我们身上得到传承,先辈们的友谊要在我们之间得以延续,而且要一代一代传之后世。这时,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为什么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友谊会是万古长青的。
先烈革命精神重在传承。记得在重庆陈寄宇大家族欢宴外地来的七先烈后人时,他们把第四代后人称为“红四代”,而且“红五代”即将出世了。让我们共祝“红四代”、“红五代”茁壮成长,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