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面前,一切OPEN

(2008-05-20 18:23:09)
标签:

地震

印度

日本

汶川

杂谈

灾难面前,一切OPEN                                          灾难面前,一切OPEN
 
 
《印度时报》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审视中国地震,进而给出自身的体验和看法。它推心置腹,语气谦逊,拒绝咄咄逼人,令人充满好感。此外,《新闻周刊》、《泰晤士报》等欧美报刊,对中国地震救援、官方信息透明及温总理现场指挥,均给予了正面叙述。

  真正NGO更有经验

《印度时报》认为,面对飓风、洪水、地震和海啸之类的天灾,及恐怖袭击等人祸,整个国家的救援行动对资源配置和快速行动提出了苛刻要求,政府部门无力大包大揽。例如,印度国家灾害管理计划机构等政府部门,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制定抗灾战略,而诸如与幸存者进行沟通,实施群体心理安抚等琐碎工作,完全可以交由非政府组织(NGO)展开。《华盛顿邮报》也称,“在鼓舞灾民及灾后救援两方面,真正的非政府组织具备更丰富的经验”。

《印度时报》指出,平时,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要定期进行与灾害有关的安全演练;中小学和大学须设置灾害管理课程。此外,该报社论《时刻准备》自揭家丑: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6.7级地震,造成2.5万人丧生。在灾后的药品、衣物、书籍及家庭日用品等捐赠品发放过程中,由于安排不妥当,最终导致浪费和偷盗行为发生。

  人类自救须“Open”

《朝日新闻》在肯定中国高层反应迅速之时,还引用了研究人员的表述,即“营救身处倒塌房屋和废墟中的幸存者,前三天至关重要”。日本有过此类苦涩经历,1995年1月,大阪和神户地区发生7.2级地震,6000余人遇难。震后,法国、瑞士的救援队伍申请参与施救,不过,日本政府当时反应迟缓。等到多数救援队伍赶赴地震现场时,三天已逝。该报称,允许外国救援队伍参与营救,能有助于国家之间建立信任。

《经济学人》也肯定了中国高层对外国救援队伍的开放姿态,并盛赞官方在信息公开方面的积极作为。当外媒的闪光灯聚焦于中国官方之时,中国民间的力量未被忽视。《华盛顿邮报》对中国民众的赈灾行动不吝笔墨,有一标题使用了极为口语化的词组“OpenWallet”,大白话为“打开钱包”,雅致一点,便是“慷慨解囊”。

有幸撞见这个词组,我发现,能充分体现灾难面前,人类自救精神的英文单词恰是“Open”。高层坦诚,直面现实,积极欢迎国际救援,那是一国胸怀之Open;民众赈灾,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那是人类普世情怀之Open;信息透明,集思广益,那是公民社会之Open.□方言(传媒从业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