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印度日本汶川杂谈 |
真正NGO更有经验
《印度时报》认为,面对飓风、洪水、地震和海啸之类的天灾,及恐怖袭击等人祸,整个国家的救援行动对资源配置和快速行动提出了苛刻要求,政府部门无力大包大揽。例如,印度国家灾害管理计划机构等政府部门,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制定抗灾战略,而诸如与幸存者进行沟通,实施群体心理安抚等琐碎工作,完全可以交由非政府组织(NGO)展开。《华盛顿邮报》也称,“在鼓舞灾民及灾后救援两方面,真正的非政府组织具备更丰富的经验”。
《印度时报》指出,平时,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要定期进行与灾害有关的安全演练;中小学和大学须设置灾害管理课程。此外,该报社论《时刻准备》自揭家丑: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6.7级地震,造成2.5万人丧生。在灾后的药品、衣物、书籍及家庭日用品等捐赠品发放过程中,由于安排不妥当,最终导致浪费和偷盗行为发生。
人类自救须“Open”
《朝日新闻》在肯定中国高层反应迅速之时,还引用了研究人员的表述,即“营救身处倒塌房屋和废墟中的幸存者,前三天至关重要”。日本有过此类苦涩经历,1995年1月,大阪和神户地区发生7.2级地震,6000余人遇难。震后,法国、瑞士的救援队伍申请参与施救,不过,日本政府当时反应迟缓。等到多数救援队伍赶赴地震现场时,三天已逝。该报称,允许外国救援队伍参与营救,能有助于国家之间建立信任。
《经济学人》也肯定了中国高层对外国救援队伍的开放姿态,并盛赞官方在信息公开方面的积极作为。当外媒的闪光灯聚焦于中国官方之时,中国民间的力量未被忽视。《华盛顿邮报》对中国民众的赈灾行动不吝笔墨,有一标题使用了极为口语化的词组“OpenWallet”,大白话为“打开钱包”,雅致一点,便是“慷慨解囊”。
有幸撞见这个词组,我发现,能充分体现灾难面前,人类自救精神的英文单词恰是“Open”。高层坦诚,直面现实,积极欢迎国际救援,那是一国胸怀之Open;民众赈灾,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那是人类普世情怀之Open;信息透明,集思广益,那是公民社会之Open.□方言(传媒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