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你应该大声叫醒“休眠博客”

(2006-10-17 21:45:58)
新浪,你应该大声叫醒“休眠博客”
 
        新浪,你应该大声叫醒“休眠博客”
  
   炒作,门户网站要用炒作的心态认真经营博客。我个人倡导的理念是“感性思考,理智炒作”。其实,新浪博客的纵向拓展空间还很广阔,单一扩大博客使用人群不足以延续博客的生命力,而应对近七成休眠博客进行“叫醒服务”。对于横向拓展,我并不看好,增加的人群越多,休眠的博客就更多,而资源的浪费就更多;我所想象的纵向拓展和挖潜,还是可以有很大空间的,具体可以这样尝试:
 
  ◎ 设立新浪博客代言人以及唱响新浪博客主题曲
具体操作:寻找新浪博客代言人。代言人的人选与博客的草根性要吻合,不能寻找过于高雅的人,徐静蕾就不适合,要找和新浪受众很贴近的公众性人物,比如问题百出、偏好搞怪的花儿乐队;比如加油好男儿人气王、极富争议性的师洋;比如最不像主持人的央视主持人阿丘;比如善于四处骗吃骗喝的主持人那威。这样的公众人物,不可能每天都写博客,所以需要新浪博客有专门人员为其服务,每日同其经纪人多沟通,多联系,负责每日更新。必须每日更新,这些都必须在商业合同中进行交待,因为他是代言人,自然必须保证内容的每日更新,而且每次更新必须有图片,文字可多可少。新浪的名人博客缺乏持续性的表达热情。
新浪博客主题曲可以通过征歌的方式获得,也可由内部工作人员创作。如果征歌,战线拉得过长,难以达到与新浪博客代言人进行连动宣传的效果。若有现成的,如果内容合适,完全可以采用内部人的作品。要反复炒作主题曲,这要舍得投资,否则“温吞水”式的博客不如不建设,或者说,根本就不要“接生”,直接“堕胎”。
 
  ◎ 举办新浪博客卡通玩偶设计大赛。
   这样的想法老套吗?可能吧。但是,它的后期良好效应是绵延不断的,毕竟卡通玩偶不是过把瘾就死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种新浪博客的象征,长期使用,反复使用,时间一长,也就成为了一种“品牌”。这样的大赛成本合适,影响力充满诱惑,奖项的设置可以多一点,给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网民一个证明自我设计能力的机会,那些从新浪获得前进动力的网民必然从内心里感谢新浪,这就是潜在的宝藏,潜在的客户。这可以增加新浪博客以及新浪整个门户网站的粘性。在建设网站形象方面,那个大眼睛的新浪毛绒玩具,很招人喜欢的。举办一个什么活动,赠送这样的玩具,成本低廉,而且有利于增强客户忠诚度。逢年过节搞活动,给网友邮寄这样的玩具,更是能够体现网上与网下的互动。
 
   ◎ 在新浪上发起休眠博客“叫醒服务”大讨论。民主式的讨论与“听证”会开发无穷尽的人力资源,尊重网民就是讨好市场,要相信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想法,要让他们时时都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切忌博客自己和自己玩,那玩不出多大动静的。
博客编辑要善于发现草根博客中的闪光之作,将其推荐到某个栏目中,提高它的点击率,从而激发草根博客的表达兴趣和欲望。博客编辑要宽容,要主动为那些有意思,但不是很完善的博客提出意见;博客编辑要不断总结有特色博客的经验,将其当成“小贴士”公布在新浪博客的主页上,提醒博友们如何经营博客才能吸引更多看客的注意力,而不是开设了一个博客,对其不闻不问,不去经营,让它荒芜在新浪上。
读图时代,一定要有图片,可以夸张地说,“在数码相机时代,人人都要有充当职业摄影师的欲望”,你可以不要文章,但是不能没有图片,图片可以活跃博客的版面;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说身边的事,要好过人云亦云地说同一个话题;个人博客要做好定位,你的受众是谁,如果你是教师,你可以将其当成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是新闻从业者,你可以将其当成与同行进行交流的一个媒介,围绕传媒这个主题经营个人博客,切忌不要渴望什么话题都要去表达,这样容易分散火力,要学会展开你能把握的话题。要反复宣扬一种理念:“博客需要积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它是你的一个倾诉对象,人的内心里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表达欲望。诱导网友们如同养育宠物一样地去经营博客。”而且优秀的草根博客会获得新浪的奖励和宠幸,一元钱的奖励可以获得N倍的忠诚度。
 
  ◎ 不强求,但是百分之百地鼓励新浪内部员工开设博客,经营博客。年终时,新浪应对用心经营个人博客的员工予以奖励,比如一台不错的数码摄像机,这是鼓励他们拍摄更多图片,上传到个人博客上。这也是凝聚新浪员工的一种途径,可以对网民公开,让更多网民了解网络从业者的生活,这符合人类的窥私本能。尤其是负责博客的部门,更要有代表性的博客,你个人的博客都无法做到吸引网民,你对博客的控制力值得怀疑,那你就不配做负责博客的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者。(沙里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