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租的是天桥北里这边的房子,附近有一家邮局报刊零售点,就在友谊医院的正对面。那里有成堆成堆的杂志和报纸,那里还有穿得很体制内色彩的零售点工作人员。她们除了擅长说那句要“买什么”,就不知道换一种更为贴切的表达方式。她们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里的报刊来得通常要比四处皆有的电话亭的报刊来得要晚。这两个月,看到报刊架子上又来了一名新成员,《市民》,一堆一堆的,好像没有人和它打招呼。因为每次去看它,发现它套着的塑料袋还是一副无人骚扰的模样。
如果我说南方报业集团很NB,你肯定会骂我说的是废话:人家随便抖出几份杂志、报刊,就够北方城市的媒体学上一阵子,另外,就是学他们,也未必学得像模像样。这应该是人云亦云式的恭维,丝毫看不出观察者独到的见解。观察这家报业集团,你必须做好长时间的准备,你可以很早就上路,但不要过早地以为自己抵达了终点,以为很轻松地掌握了这家报业集团的命门。
我个人觉得南方报业集团最可怕的就是它那超强的纠错能力,它可以在一份刊物刚出生时,允许它尽显粗糙的一面,然后不断地去打磨它。比如《南都周刊》,一开始时也感觉它极为粗糙,版式以及文字似乎都不像是在动脑子做事。待其出了几期之后,发现这本刊物越来越细腻。《南方人物周刊》的起步要比《南都周刊》更谨慎,对文字的把握也一直处于不停地挣扎的阶段,这种挣扎绝不是一种无奈,而是对自身的一种风格化追求。写到这,我发现“纠错能力超强”的判断似乎还不到位,我相信更多是一种灵气。同样的一件事,灵气有无之人或者灵气有多有少之人办出来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比起《南都周刊》或者《南方人物周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管主办的《市民》刊物踏在了一个不错的起点之上。做事情,还是要看人,看背景的。如果这本杂志的确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主管主办,那么它所具备的文字资源还是值得相信的。这家出版社向来就喜欢出版那种带有学术气息的书籍,是否好卖,我不清楚,但是的确感觉到它身上具备的高傲气质,有时,甚至是端着一副学术的架子放不下来。和三联出版社很类似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的价格都要高一点。
我手上拿的是2006年5月号的《市民》杂志,封面上有这两句话应该是雷打不动,期期必须刊印的。一句是“全球社区人文杂志”;另一句则是“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这是属于业界人士经常念叨的办刊的定位范畴。我在想,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否达到了需要一本杂志来提供文化食粮的地步,是否有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另外,即使中国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这本杂志能为这种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吗,如同一本参考书。至于“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我觉得这种追求有点拔高。在人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首先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其次才是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或者是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这种安身立命回到了起点,就是看你如何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神圣的理想不是不可以追求,还有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它所存在的制度环境。
《市民》应该想想,它能够做到比《南方窗》的选题更有前瞻性和深度性吗?它能够做到比《南方人物周刊》更有定位明确性吗?后者看准了“人物”这个细分市场,很好地避开了《南方窗》和《三联生活周刊》所划定的“如意高地”。它能够做到比《三联生活周刊》更具全面性以及趣味性吗?投资方的资金实力是否强大,亏损个两年是否能够吃得消。这一切都在左右着这本试图有所作为的杂志的最终命运。
太多的歌手都在酒吧里讨生活,只有很少的家伙走上央视,以及前往工体举办属于自己的演唱会;太多识字的人都在博客上“奔波”,只有很少的家伙才为大众所承认,所“点击”;太多的杂志、报纸涌上城市电话亭上的摊子上,只有很少的“家伙”生活得有理想,有物质,有未来。上不了央视的歌手不可能也被后海的酒吧所拒绝,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也能算着过;不为大众广泛默认以及点击的博客,照样玩出属于自己的自娱自乐,博客文字是通向自己内心的救赎之道,占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并不容易。可是报纸、杂志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旦它们一开始就平平淡淡地进行自己的生活,那很快就会跌落于平庸的地窖内,没有阳光,最终发霉而死。
《市民》会发霉而死吗,这要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眼光、忍耐力和资金势力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