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起床后,就跑到离小区附近的一个街道拐角处,去买一个单价为两元的土掉渣烧饼。那种碎肉,一个一个地闪着油亮的光芒,倔强地站在被温度炙烤后的面饼上,咸咸的,嚼在嘴里,很有一股子味道,吃过后,很容易上瘾。
她一开始拒绝这样的烧饼,说这样的烧饼就是一堆面团子被烤干了,没什么意思。具体是什么时间,我已经忘记了,只清楚她见我天天很勤快地去买烧饼吃,也就随便咬了我手中的一个烧饼的一小块地方,她接着咬了一口,她还要,她还要,靠,我干脆下楼再买了两个上楼。她也对土掉渣烧饼上瘾了。
她连吃了数日,突然说,以后不吃了。我说,你是吃腻了吧。她说,倒不是腻了,而是他们开始不守规矩了,面饼上的肉碎似乎不够纯净,像是用其他什么类似肉碎的东西来胡弄食客的胃口。又连续数日出现这样的情况,她就干脆地拒绝了,到现在,她也没有提过要吃土掉渣烧饼的事。
这种缺少门槛、缺少技术标准,随意性很强的食物是很难成气候的,它不像汉堡包,可控制的标准还是可以见诸于文字的,它的生命力也就更强。现在看到街头的那种土掉渣烧饼没有一开始起来的时候那么红火了,它也必然经历一个“出生-壮大-黄金时期-下滑-死亡”的产品周期。那些很早就搞土掉渣烧饼的生意人很容易捞到真金白银,不过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生意也终究是“过把瘾就死”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困扰:事先假定烧饼的生意是一项长远的生意,那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让烧饼这个生意变得有门槛,而且门槛越来越高,最终形成自身的技术标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