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沙里鲸
沙里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5,902
  • 关注人气:8,7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为什么离开!

(2006-05-03 18:31:38)
各位看客及我的内心:
    除了生活,工作中还多事情还是很有说头的,更多的故事在里面,是不是该积累素材了?
 
 

他们为什么离开

现在的就业环境非常糟糕,报社里总是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实习生,又回走掉一拨一拨的实习生。除非你真有过人之处,确切地说,你实在是一个老手,令领导难以拒绝你的能力,如此留下来的把握就很大。这似乎潜藏着一个悖论,刚毕业的,怎么会是老手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推敲,那我们就问自己,在毕业时就是老手,或者是一个准老手,那我们就应该在大学时有所动作啊!当很多学生回过头出思索这个问题时,其实已经晚了一个节拍,别人就赶在前面了。当然,不排除后发优势的存在,除非你以前在大学里没有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谈恋爱上,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这样一毕业,你即使看上去不是一个老手,但是要比一般的毕业生更容易上手。

想起原来天津日报总编辑张建星在大会小会上很认真地,很动情反复唠叨,“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并不为很多毕业生难找工作感到幸灾乐祸,只是为这个转型时期所暗藏的风险感到担忧。大量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必然对其道德产生一种考验,其中蕴藏的道德风险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毕业生难道不存在去杀人,去劫财,去做性工作者的可能。但愿这种可能性很小,我始终相信相对于一个农民工(我尊重这个群体),大学毕业生实施劫财等犯罪行为的机会成本要高很多。

再把问题缩小到我们国际新闻这边吧。有一个北广的毕业生,她是哭着离开的,她原先以为自己要留下来。就她的俄语专业而言,当初领导选她过来,估计其技术能力也应该是过硬的。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同一个老练的记者完全不能画等号。平时的性格,你要放得开,当然,不是放荡,放纵。放得开是有讲究的,不是苛求你正儿八经的提问,而是知道和采访对象聊天,聊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她缺乏强烈的学习欲望,每天就是翻译一点稿子,然后采访一点专家,这远远不够,你还要多学很多东西。这也警醒我自己,必须时刻记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停地学,这是一件令人倍感充实的“运动”,疲惫中溢出幸福。XJB可能要求会更高,不是说你不错就能留下来,而是要有自己的性格,要有自己的特点,其实这里的很多中层干部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所以这样的领导对自己的编辑、记者人选的挑选也是有自己的胃口的。

还有一个人大的毕业生,专业是国际关系的。他应该是去年的毕业生,在家里呆了一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今天,XJB给了他一次尝试的机会。我无法判断他的专业水平处于何种层次,但是做国际新闻有它本身的规律,它并不完全依赖于国际关系的专业素养。热点问题,闭着眼睛也能数过来: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中日韩三国角力、北约东扩等等。至于分析,你完全可以在阅读大量新闻素材之后,采访专家啊,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是向你灌输知识。我们自身操作的新闻版面是面对读者的,是为了吸引他们阅读的,所以我很欣赏原来时事新闻部主编陈志华坚持的操作手法:按区域版划分的国际版面必须坚持都有一条可读的社会稿,坚决杜绝整个版都是时政稿。我始终按照方法操作,觉得很有效果,自己做出来的版,自己也爱阅读,坚决贯彻“软硬平衡”的原则。我还同意负责国际新闻的副主编陈令山的观点:即使看起来很硬的时政稿,完全可以进行社会稿处理,见人,见故事。可能这个人大的毕业生很有自己的“个性”,坚持整个版都是使用时政稿,结果弄得版面很死板,令人缺乏阅读的欲望。我就批评:做国际新闻不能端着一个时政的架子放不下来,我们不是国务卿!后来,他也走了,很正常,尽管走那天,他的眼眶湿润。

也有不错的从业者来了,就坐在我旁边,原来在中国日报网站工作了很长时间,做过的和没做过的,差别太大了。我也告诫自己: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