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谈王维山水诗

(2008-10-12 17:46:50)
标签:

色彩美

白鹭

渔舟

景物

王维

乐山

诗歌

思想

音乐

动态

意境

杂谈

分类: 影评书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咏山歌水的诗人不在少数,咏山歌水的诗篇亦不在少数。王维的山水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中的篇幅并不算太多,为什么王维的山水诗却倍受人们的关注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曾一遍遍拜读王维的山水诗,从第一印象到第二次阅读,再到仔细品味以及掩卷沉思,无不被其中洋溢的美所折服。由此认为,王维山水诗的引人之处,尽在一个“美”字。

    一、     色彩美

    王维山水诗的美,首先体现在诗中所渲染的色彩美上王维在《山中》这首小诗中就把色彩美表现的极为突出。他写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清清的溪水,磷磷的白石,绚烂的霜叶红树,浓翠的山色背景,色彩斑斓鲜明而又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对这些色彩的渲染,把山中的景象描写得让人如同亲临,产生亦真亦幻的美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王维的山水诗给人的第一感觉,常常是这种扑面而来的色彩美。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首历来被人称道的送别诗。读完这首诗,使人感觉到诗人对离别的怅惘之情,但又绝无黯然神伤之意。因为诗人一开始就给大家描绘了一幅特别的晨景。微雨过后,翠绿的杨柳显得更绿,青砖青瓦的客舍显得更青。这晨景色调清新而明朗,只用了“青”“绿”两种色彩简单的点染了一下,就给人展示了一幅明快如画的情景,让人为这种惹眼的“青”,惹眼的“绿”而迷醉。

     又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上的感受,从而准确地刻画了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再如《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别业》、《桃源行》等,也都给人类似的感受。

     二、音乐美

     王维的山水诗除了富有视觉上的色彩美外,更有听觉上的音乐美。他的诗善于扑捉大自然中的声音。对大自然中声音的描写,是他的诗中极富魅力的一部分。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听到美妙而动人心魄的林间大合唱“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也可以听到低沉幽咽的乐曲“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更有他在《积雨辋川庄作》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这叫声不仅使原来无声的画面变得更加活泼,而且可以唤起人们对黄莺的丰富联想,补充画面所无法表现的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声色俱佳。《诗人玉屑》将它与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并提,认为皆“极尽写物之工”,认为诗的上句写广阔的水田上空点缀着白鹭,形象鲜明,境界开阔,很富画意;诗的下句对于黄鹂声音的描写更为传神生动。正因为此,《史鉴类编》把他的诗称“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自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

     王维的诗作之所以给人以如此丰富的感受,与他善于在刻画景物的同时,借助语言的特点恰当地表现声音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鸟鸣涧》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副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而我想,其中给人不灭印象的应该是那夜晚被惊的山鸟不时发出的鸣啼吧。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啼叫起来。鸟惊叫,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

     王维更善于用声音映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清冷的秋夜,滴阶的雨声,悲凉的虫鸣,越发映衬作者内心的感慨,表现诗人沉思的意境,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诗人陷入对人生的思索之中。其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颇为成功。

     三、动态美

     动态美是王维山水诗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品味王维的山水诗,会被诗中蕴藏的美丽动感画面美所吸引。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照”字和“流”字,把一副美景描绘到了极至:一轮皓月轻轻升起,静静的流泻芳华,照在如盖的青松上面,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尤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明净的自然美啊!像这样动人而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喧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一个“竹喧”、一个“莲动”,把一副乡村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浣女隐在竹林之中,等到听到了竹林喧声,才发现了浣女,渔舟被荷叶遮掩,起初未见,等到莲叶纷披,才发现了渔舟,既有真情实感,又有动态美感。本诗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生活场景的动态描写,都同样美仑美奂,把王维善于描写动态美的特色表现的很鲜明。

     在写作手法上,王维很善于为描写动态美打埋伏。如《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飒飒秋雨中”一句,看似无奇,其实是很紧要之笔,溪水流得很急,才能溅起水花,惊动白鹭,为下句打下埋伏。“浅浅石溜泻”中,动词“泻”字也极传神,湍急的流水从石上一滑而过,一泻而逝,正因为水流很急,才引出水石相击、“跳波自相溅”的奇景。而前三句的动,又为第四句的动做铺垫,是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被溅起的水花吓惊而飞,当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便又安详的飞了下来,落到原处,继续在溪边觅食,这是很真实传神的描写。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就是这样层层铺垫,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突出“白鹭惊复下”的动态美。

      王维的山水诗中,表现动态美的句子还很多,又如: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这些诗句中,通过“照”“还”“行”“起”等动词的恰当运用,为我们描写了既真实清晰,又如梦如幻的动态美景。

     王维除了善于用动词来展现动态美外,亦善于用摄影技术中变焦距特色来描写静态景物,致静于动,最突出的代表是《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诗中,诗人先拉伸镜头,极目远眺,遥遥望见临靠在河边渡头的城门楼;接着,镜头又缓缓拉近,可以看见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然后,镜头又缓缓拉伸,村庄外是碧绿的田野,更远处又是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镜头继续拉伸,山脊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对,富有层次感。这组风景镜头,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注意动静结合,俨然是动态的电影画面。

     苏东坡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自苏轼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他们片面的欣赏,用呆滞的目光把王维的山水诗说成是一幅幅静止的山水画。我想,通过以上对王维山水诗中动态美的欣赏,此观点已不攻自破了。大家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诗是高高凌驾于“诗中有画”这个界定的。笔者以上所列的几个例子,哪一个是画可以完整表达出来的呢?单《山居秋暝》中一个“喧”字就是用画所无法表达的,而第五、六联,那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是画无论怎么取景都不能准确表达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的;再看《栾家濑》,单一句“白鹭惊复下”就是书画所束手无策的;至于《新晴野望》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是绘画所望尘莫及的。王维的诗用绘画所无法表达的可谓俯拾即是,王维的名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中的“咽”字“冷”字绝难入画。再玩味一下他的另一名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隐含着前瞻,“入看”暗寓着远眺,远看有的临近消失,前瞻无者回顾忽生,诗人的视点是在登山中的某处,但诗所包含的却是由开始登山远眺到登临回返再看以及视觉印象出乎意料的变化的全过程。这是典型的“移步换形”的诗歌手段,其间的时间跨度也许几个小时,即使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起码也要三组镜头。如此丰富的蕴涵,怎么能指望绘画承担得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笔者就不再一一罗列了。当然,在苏轼所处的年代,人们在艺术上侧重于琴棋书画的修养,当时又没有电影、电视,苏轼把对诗的鉴赏拘泥于山水画是有情可缘的。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对王维山水诗的欣赏还拘泥于山水画这种静止的眼光,就显得很迂腐了。我们把对王维山水诗的欣赏提高到动态的角度是一种进步。

     四、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所体现的意境美。综观历史上的山水诗,很容易就能发现王维山水诗较前人的高明所在。与山水诗人谢灵运相比,王维较之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成分,谢灵运更多的时候是客观山水景物的描写,由景物触发的感受则借玄理写出,不能物我一体。与谢眺相比,王维较之可谓华彩层出,谢眺之诗往往其中几句精彩,余者平平,难免相形见绌。而王维的诗能做到每一首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刻画景物形神俱似,得天然之趣,耐人寻味。如《山居秋瞑》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不用辞藻雕饰,描写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至留恋忘返的心情。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动有静,具有完整融合的意境美。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说的就是这首诗美在意境。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模仿;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模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王维正是不“满足于一般”,而是怀着独特的情趣,立足与观察大自然的独特的角度,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表现出他鲜明的个性。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诗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条屏。他的诗有日照,有月出,有初春,有初秋,有山岭,有池塘,有花开,有溪流,有小到着眼于青苔,有大到展望雄奇壮阔的海天。在作者的眼里,全都是诗。而在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象中,却又蕴涵着相同的优美宁静,物我两忘。万象归一,万种不同的景物描写统一于表达作者自我的心境,巧妙的处理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表达宁静却不死气沉沉,绝少人迹却不孤独寂寞,这与王维的表达手法有直接关系。王维描写事物不以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巧妙的选取动意和声音去相反相成地写空阔与寂静,从而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如《栾家濑》,是通过连急流也会把白鹭惊起,表现环境的幽静。如《鸟鸣涧》,创造出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五、思想美

     谈到王维山水诗的思想性,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思想趋于消极,借山水诗排遣内心的苦闷。我认为,否也!

      首先,王维绝不是消极平庸之辈。40岁前,王维可以说是一个热血男儿,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王维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济人然后拂袖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走向腐败,王维的政治热情随而消失,即使这时候,王维也不是悲观消极的。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旷达、充满阐理的意念。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他自生自灭,不假外物,自得其乐,悠然超世。我们在王维诗中随处可见的还有自然风光的恬静优美,诗人本人的自得其乐,绝少“孤”“独”二字。他在自然的怀抱中留恋忘返,饶有兴味的寻找一切使他心动的景象。他观察月上东山给春山带来的变化,聆听泉水幽咽,古刹钟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怡然自得;他“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情趣昂然。即使偶尔《秋夜独坐》,诗人虽有一时失意,却又马上思绪安静了,因为他想到,人总是要渐渐变老的,这是自然规律。相比之下,倒是柳宗元的《江雪》,略有逊色,他运用直白的“孤”“独”两字,寄山水以表达内心的压抑沉闷。

      其次,面对腐败的封建官场,王维选择的不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而是隐于山水,不合污同流,这是他思想美的另一所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王维的心中“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洁身自好。

      另外,王维政治上寻不到方向之时,能够把心思适时的转移到山水之乐上,在思想上也有可取之处。较那种悲观沉溺,割腕自杀者自不必说,较那种以泪洗面,长吁短叹者亦有进步。王维的诗能够寄情与山水之中,从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正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表现。他对山水的玩味,逐渐达到了一种阐学理念,物我两忘境界,怡山怡水,他的这种思想的灵光在于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把烦恼拒于理念之外。他的思想的境界已经达到了人生的一种高度。现今的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物欲泛滥,人欲膨胀现象,我想,这些人倘能学得王维诗意中的十之一二,也许就不至于此了吧。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斟酌,我谨以为,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倍受文人青睐,被人不倦吟颂,常青不衰,其魅力尽在以上所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在
后一篇:脱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