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过?45%企业活不过10年
(2013-02-03 18:25:30)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东拉西扯 |
制造业企业寿命缩短,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
“国内寿命不足5年的制造业企业占17.9%;寿命为6到10年的占27.4%;寿命为11年到15年的占32.3%,是最庞大的群体。寿命为16到20年的占14.5%,达20年以上的仅占7.9%。”近日,一份来自环球市场年度盘点调研报告透露出的上述数据,可谓让人吃惊。这是继普华永道在《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之后的又一份调查报告。
“我们要看到,制造企业‘短寿’,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存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日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大环境的问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作为制造业大国之一,美国产生了像微软、苹果等制造业品牌,“虽然有些零部件或者代加工在海外进行,但还算是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可九十年代之后,除了苹果还‘壮实’一点之外,极少有大品牌诞生,或继续生存着。”
制造业寿命缩短的原因何在?
一是金融行业“来钱太快太容易,导致了企业家不愿意做实业”。但老牌制造业国家的德国,没有放弃制造业,所以能够更快地从欧债危机中恢复过来;美国更擅长服务业,服务业更需要运气,与金融周期也有关。制造业‘慢热’,需要企业家有坚定的意志,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通病,很多人根本没计划要做百年企业,只想挣到第一桶金。
二是起步门槛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靠人口红利发家致富的制造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口红利,企业靠廉价的劳动力满足OEM就能盈利。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那时制造业的利润还是有增长的,企业家如果能早点意识到人力成本的问题,早作出改变,也不至于到了这几年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一下子就倒闭。以前是有点小病,没有治,现在就变成了癌症。”
三是全球经济形势的冲击。中国制造业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冲击。“正是内忧外患导致了制造业的‘短命’。”“选择投身制造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相比起其他行业,制造业的单年回报低,投资大,时间长,行内有句老话就是‘开工厂的就像挖了个无底洞往里跳’。你看诺基亚这么大的一家公司,说不行就不行了,也怪不得企业家有想法。”
四是企业信心不足,“自愿关闭”实际上。在“倒闭”的制造企业中,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在亏损。魏涛透露,有的是企业自己选择转型,想换个挣钱的方式,“但更多的是信心不足,自愿关闭”,其中有不少企业家依然有上亿身家,但选择暂时“收山”,等待好时机“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