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施正荣(8):天能的圣杯
(2009-05-15 11:27:25)
标签:
施正荣财富智慧财经 |
分类: 一个人的企业 |
阅读施正荣(8):天能的圣杯
几年前,一架名为“太阳神”(Helios)的太阳能螺旋桨飞机在夏威夷的考艾岛试飞。根据它的设计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设计,“太阳神”飞机在白天可以利用光动能进行飞行,而在夜晚则依靠燃料电池提供能量。当时,这架飞机被称为“永不降落的飞机”。
但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太阳神”飞机辜负了它极具创意的名号。在起飞 30 分钟之后,这架耗资 1500 万美元的飞行器就在空中解体,跌跌撞撞地栽进了太平洋。“这真是太不幸了。”曾为“太阳神”飞机设计太阳能电池的迪克•斯万森(Dick Swanson)回忆道。“但是回想起来,这种技术当时确实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时光推移到2008年,无锡尚德施正荣却要“让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每度电1元”。他在不同场合表示: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把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每度1元人民币,并在5年之内力争形成太阳能电价可与火力电价竞争的局面。
这不仅是施正荣的目标,更是千千万万光伏人共同的梦想。尽管受源发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施正荣坚持不懈地将追求太阳能产业的“圣杯”(Holy Grail,指梦寐以求的事物─译注)当作尚德首要任务。
2007年,施正荣被《时代》评为“全球环保英雄”,作为唯一的企业家,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
在CCTV“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对施正荣的评语是:他通过技术创新,将中国的光伏产业带到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新能源的开拓者,他阐释了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施正荣在发表的感言中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历史重任,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他放言,“5年内把发电成本降到每千瓦时1元,让太阳能普及到每个家庭,这个目标一定要达到!”
施正荣还成为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8年“亚洲年度经济人物”,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知名企业家。同时,《财富》在2009年2月刊上发表封面文章《太阳王:施正荣》,介绍施正荣本人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尚德电力的成功故事。《财富》杂志称,施正荣获选的原因在于尚德电力在施正荣博士的领导下,在目前动荡的市场环境下,还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管理,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市场。《财富》杂志的文章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举措,使尚德电力在过去一年中已降低约20%的成本。”
获悉自己荣膺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亚洲年度经济人物”,施正荣表示:“认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为下一代创造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他说,“我始终相信太阳能会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能被评为2008年‘亚洲年度经济人物’,我深感荣幸。为此,尚德也深受鼓舞。这必将促进我们企业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化‘危’为‘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快速成长为全球光伏行业领军企业,为全球用户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天能的圣杯,也就是业内人士口中的“太阳能电网比价”(grid parity)。什么是“太阳能电网比价”呢?意思就是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下调至与天然气、电煤等化石燃料竞争对手不相上下的水平。
对尚德公司而言,则是下调至相当于每千瓦时 14 美分。目前,尚德公司的成本价是 35 美分,但施正荣表示,到 2012 年,公司的生产线即可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太阳能产业的现有规模增强了自身对供应商价格的影响力。施正荣解释说:“以前我们只是半导体行业的附属产业,而半导体行业是硅的主要消费者。”但情况已今非昔比:太阳能产业的硅用量已经超出了芯片制造商。另外,经济下滑已经迫使硅价急剧下跌。但是分析人士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转化效率─硅的发电产量。经验表明,效率每提高 1%,就会带来成本上 6% 的节约。2008年,尚德公司的成本已经降低了 20%。施正荣满怀信心地说,最终“太阳能将会比煤或者天然气更加便宜”。
然而,并非所有的业界分析人士都如此乐观。“效率越高,明摆效率收益就越难。”雷蒙·詹姆斯公司(Raymond James & Co.)替代能源分析师帕维尔·莫尔恰诺夫 (Pavel Molchanov)指出。“迄今为止,施的成绩斐然。但他在 2012 年实现‘太阳能电网比价’的目标过于野心勃勃,不过勇气可嘉。”
施正荣毫不畏惧。尽管眼下出现了衰退,但他相信,2010 年“美国将会出现对市政项目─而且是兆瓦级项目的需求”,这将促使尚德公司再次降低受生产规模左右的生产成本。这种想法部分是由于他相信奥巴马总统真心希望刺激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他说,如果说这场经济危机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它最终也许会让美国和欧洲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重视替代能源的项目。
施正荣承认,经济因素不是目前推动所在行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他说,气候变化已经获得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各国政府也都认识到有必要朝他所说的“后碳未来”(post-carbon)的发展。即使它们尚未意识到这一点,施正荣仍坚信:依靠务实的私企决策,而非政府补贴,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的日子即将到来。根据他的预测,补贴需求到 2012 年底将会逐渐消失。“我一直是个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人。”他说。“而且,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 2012 年——我们还将实现太阳能电网比价。这是公司的发展目标。”
可想而知,一旦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发电水平,甚至只需比风电稍低,那么国内市场就会大规模启动,更不必说长期以来一直对光伏发电进行大力扶持的海外市场。套用业内流行的一句话:届时,光伏产品的市场将是“无限大”。
长期来看,受常规能源紧缺以及环保要求提高等影响,电价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2008年原材料和组件的产能迅速扩大,成本不断降低,这种局面及其趋势将加快光伏产品的应用和普及。也正因为这样,施正荣才有理由将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每度1元的目标提前三年,而之前的预期是到2015年。
施正荣就曾公开表示,“10年以后,哪怕我们在这个产业没有技术进步,但由于它的规模效应,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我相信它的价格至少会降一半,是目前的一半。”
“让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每度电1元”,如此目标可以实现,那施正荣无疑将是最大的赢家。综合考虑煤炭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太阳能的应用成本是其规模发展的最大障碍,施正荣要做的就是“扫清障碍”。
有消息称,包括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和南京冠亚等在内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巨头,日前已将“1元/度”光伏发电成本方案上交科技部;另外,由尚德担任理事长单位的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已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去一份产业情况汇报,呼吁国家3年内批准兴建2000兆瓦太阳能电站。
施正荣相信,整个太阳能产业届时将能逐渐摆脱依靠政府补贴发展的局面。他甚至大胆设想,5年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中海油、中石油这类传统能源巨头也会大举进入太阳能产业。“现在就要考虑,我们与这些传统能源巨头将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还会有这么多太阳能企业存在吗?如果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不可能继续生存。”施说。
这样理性的思考正是此时需要的。世界已经经历了一次晶体硅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电脑、手机和 iPod,或许经此磨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才能真正迎来第二次晶体硅革命的到来。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德国在对光伏产业实行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之后,该国目前3000兆瓦的光伏总装机容量相当于整个欧洲当初的计划。原来发达国家预测将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竞价的目标,也因此提前至2015年(美国提出)至2018年(德国提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