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中信泰富未来投正面一票

标签:
荣智健财富智慧财经 |
分类: 一个人的企业 |
阅读荣智健(3):市场,对中信泰富未来投正面一票
4月8日,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中信泰富董事长兼总经理。令人关注的荣智健的去留,最终按牌理出牌落幕。
而推进这一事态出现的则是4月3日香港商业犯罪调查科对中信泰富在香港总部的搜查。这天下午5时左右,一辆小型车驶入中信泰富在香港金钟的办事处,两名警方商业犯罪调查科工作人员以手推车载着两箱物品进入停车场,其后车子载书箱离开。约1个小时后,又有数名佩戴证件的人士进入电梯大堂,并取出多个胶箱,还有一些纸皮箱。
此次警方介入,标志着中信泰富事件骤然升级,公司董事若证实存在违规行为,将有可能面临监禁。
对于调查的内容,中信泰富发表的声明显示,商罪科根据一项搜查令,要求该公司就2007年及2008年签订的外汇合约,以及由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6日发出提供若干资料,以调查是否有下列的违规行为,包括公司董事作出虚假陈述及普通法提及的串谋欺诈。
根据香港法例第115章42条《虚假陈述、伪造文件、使用及管有伪造文件》,任何人作出或安排作出明知为伪造或自己亦不信真确的陈述或申述,即属违法,最高可处监禁14年;而串谋欺诈的最高刑罚同样可处监禁14年。
此外,还有法律界人士援引《盗窃罪条例》21条的规定指出,公司董事就其公司事务,发表可能是误导、虚假或欺骗的书面陈述或账目,即属于犯罪,根据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判决监禁10年。
此前媒体曾报道,2008年9月7日,中信泰富董事会已获悉该公司投资外汇期权交易,酿成百亿亏损,却在9月9日的一份公函中称,“公司的财务或交易状况没有出现重大不利改变”,直到2008年10月20日,该公司才正式对外公布利空消息,称因炒外汇巨额亏损,公司产生155亿元的亏损。
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内部治理受到广泛批评,中信泰富17名董事接受调查,包括荣智健目前仍等待香港证监会的调查结果。
香港一些证券专家8日预测,由于香港警方高调的行动,中信泰富4月9日即使复牌,也很可能是股价大差水,停牌前它的股价是9.47港元。专家预测很可能会跌到7块多才喘定。不过有趣的是,4月9日中信泰富一开盘,当然急差了一下,然后就猛涨,最后股价是以上涨了12.14%,也就是10.62港元收盘的。
市场是无情的,市场也是客观的,至少从4月9日的市场反映看,多数人还是对中信泰富的未来投了正面一票。这一票与其说投给了中信泰富,还不如说投给了中信泰富的理性和北京的支持。
曾有人士指出,荣智健对于这次公司犯下严重错误连累小股东深感歉意,但他无意在这个时候辞去主席一职,也无意在市道低迷下贱卖资产。他也曾对身边人说,在这个艰难时刻,除非董事局一致决定要他离开,否则他不会这个时候请辞。原因是他把中信泰富做起来,“像把一个沙漠变成绿洲,”没有理由现在离开公司。但中信泰富及荣智健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性,根据法律法规、公司章程作出相应的决定,担负相应的责任,超脱荣氏家族光环和个人荣辱,向投资者甚至资本市场传递了理性的福音。
常振明出任中信泰富董事长及总经理,表明中信集团对其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派出强阵容进行加强型的架构调整,显示出中央对于中信泰富是继续的予以强力的支持。更强烈表明,中信集团将充分利用中信泰富作为其非金融业务运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中信集团统一配置资源的优势,提高中信泰富的经营效益,提升其投资价值。事实上,在中信泰富巨亏爆发后,中信集团就拉了荣智健一把。2008年12月28日,中信集团宣布增持中信泰富,涉及15亿美元。中信泰富也由此成为了中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如果没有中信集团的及时注资,中信泰富很有可能走向破产的道路,荣智健等人也很有可能遭受牢狱之灾。
荣智健,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商业神话而成为中国百年来工商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他的淡出,虽然充满灰色的基调,无疑却成为法制香港和中华民族的福音,市场给予的正面投票就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