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创新者、模仿者和傻瓜

(2009-03-06 09:12:16)
标签:

金融危机

财富

智慧

财经

分类: 财经述评

这个世界上,干蠢事的人很多,而承认干蠢事的人很少。许多人往往会把自己干的蠢事,当作创新的事儿来颂扬,成为社会的创新者与改革者;而更多的人,则是一边在指责别人干蠢事,一边又在干着别人同样干的蠢事,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在中国人眼中的“股神”巴菲特,每年都会向投资旗舰巴郡的股东发出《致股东的信》,今年也不例外。例外的是,金融海啸之下, 在主席致股东报告中, 掌舵44年的巴菲特坦言于2008至少犯了一个大错和数个较小的错”,蠢事之最是在油价接近历史高位时买入大量康菲石油股份,而没预期油价会大跌。他说,是该投资失利令巴郡损失数十亿美元。

巴菲特另在信中透露,花了2.44亿美元购入两间爱尔兰银行的股份,当时以为很便宜,怎料到年底市值跌至2700万美元,账面蚀近90%。他套用网球术语,称这是无压力下犯的错

巴郡去年净收入大跌62%49.9亿美元,即每股3224美元。另外,巴郡每股账面值减少9.6%,是巴菲特掌舵44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亦是继2001年每股账面值跌6.2%,期内第2次净资产下跌。巴郡A股由前年底的每股14.2万美元跌至去年底的9.66万美元,踏入今年亦继续寻底,周五收市报7.86万美元。巴菲特在信中表示,他对未来的投资忠告是——“Beware of geeks bearing formulas”——谨慎对待数字的影响。

巴菲特说美国以及全球多数地区已经陷入残酷的负反馈循环,不免让我们联想到索罗斯的反射理论,索罗斯在成为伟大的投资家之前,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思想家。从他们两位身上,人们能感受到思想与信仰的力量,这决定了他们与国内诸多股神的根本不同。

巴菲特在信中就透露很多新形势下的观点:第一,经济与股市并不正相关,价值投资理念出现动摇。虽然巴菲特确信经济在2009年会混乱不堪,但并不能就此判断股市会涨还是会落。第二,美国政府大规模救市虽必不可少,但会留下很多的副作用,比如通货膨胀。第三,美国国债是个暗藏的炸弹,2008年底美国国债泡沫的毁灭性威力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21世纪初的房地产泡沫。

投资者应该对现在的基础模式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来进行未来的投资。巴菲特的行动仍在继续,去年第四季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最新买入的股票有两家,价值约6亿美元;增持公司有4家;减持公司达到7家。如果将减持和增持股票相抵,股权类投资可能是个负值。最引人关注的是,伯克希尔公司削减了对全球最大医疗保健品制造商美国强生、全球最大日用品制造商宝洁公司的持股比例。减持幅度最大的是美国强生,持股数量下调约54%,其次是宝洁公司,持股数量下调9%。此外,巴菲特还减持了美国合众银行7.4%,该银行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降65%

对大势的预判是一种远见,它决定了战略思维。巴菲特提出了公司投资的四大原则:第一,保证财务状况平稳,流动性充足,控制短期债务,现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第二,拓展业务范围,确保其具有长期的竞争力;第三,收购并发展新的收入来源;第四,注重优秀经营人才的培养。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值得借鉴。 巴菲特无疑对当前滑入世界金融泥沼的投资者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不知是谁最早说过这句话:“浪费危机带来的机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当人们都在绞尽脑汁试图弄明白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想从中汲取教训,以便引导我们前进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所担心:我们中很多人汲取的将是错误的教训,具体来说,我们将会变得太过保守,太过厌恶风险,我们将学会对创新敬而远之,而不是敞开胸怀去拥抱它。

记得巴菲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对3I”。首先是“创新者”(innovator),他们能捕捉常人所无法预见的机遇。其次是“模仿者”(imitator),他们照搬创新者的做法。最后跟进的是“傻瓜”(idiot),他们也希冀从中捞一把,但正是他们的贪婪白摧毁了创新的价值。

换句话来说,问题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跟随而来的愚妄。那么,应该如何继续拥抱创新能提升价值的良好一面,而谨防模仿能破坏价值的不好一面呢?答案关乎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能否将真正的大智慧和权宜之计区分开来,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把关。

不要拿金融危机作为拒绝机会或者意志消沉的借口,危机正是让我们考虑人生什么最重要的契机,同时,也不要再提防他人了。在像贪婪这种最基本的人性面前,人们依然愚不可及。”沃伦•巴菲特告诉主持人:“你不能忍受眼睁睁地看着你的邻居一天天富起来,你知道自己比他聪明,但是他做着那些(疯狂的)的事情,却日益富裕……于是,不久你也开始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在研究金钱和人类满足感之间关系这个被称为 “快乐经济学”的领域中,是一位领军人物。他用严谨的学术研究证实了我们在教堂里听到的建议:对财富的无尽追求也许能充实你的钱包,但会掏空你的人格。“时时刻刻提防他人,是人性不可摆脱的魔咒,”这位华威的教授还说,“快乐和自信取决于社会地位和相对收入,我们都淹没在相对主义之中。如果你的邻居开上了一辆崭新的雷克萨斯,也许你昨天还觉得自己的丰田看着挺顺眼的,现在就开始心理不平衡了。”

创新者、模仿者和傻瓜,你能够区分天才的创新与不动脑筋的模仿吗?你能面对虽不合情理却有望赚钱的点子而不为所动吗?我们会很自然地将这次信贷危机视为创新过度的典型案例。谁是那个发明了次级贷的天才?在创造500万亿衍生品市场和大量费解的金融合同等罪魁祸首之前,我们不是都过得很好么?难道我们不该永久性地宣布,我们沉迷于“颠覆性”技术、“突破性”创新以及金融“再造”都是弊大于利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