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 |
分类: 东拉西扯 |
蒋锡培有点当真,但又没太当真。他的第一反应还是找到江苏当地的慈善总会和全国残联,希望把钱捐给这些机构,通过他们来实现自己做好事的愿望。“我当时想,专业有分工,我还是好好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没想到了解之后发现,如果你把钱捐给一个慈善组织,它一年差不多要用掉90%。”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8296万元人民币。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8296万名残疾人。“我觉得我们捐8296万元,一下子全部用掉,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平台,资金能够更多,这个钱能够保值增值,能够有造血功能。”
当蒋锡培有成立自己的基金会的想法的时候,已经是3月底了。“到北京注册,至少要三五个月,甚至半年。于是我们找到江苏民政部门,要求特批,正好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局长在,他知道了这个事情,关照尽快办理。”
2007年5月11日,远东慈善基金会在江苏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成立。远东控股集团作为发起人出资8296万元,加上红豆、雨润等江苏投资联盟企业的加入,首批到位的资金超过1亿元。“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居然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执照。”蒋锡培说,“而且是江苏最大、资金最多的慈善组织,这说明政府也在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自己的反应机制。”
蒋锡培心目中的标杆是比尔·盖茨,“要向盖茨慈善基金会学习,争取基金会能够独立运营,并且不断赚钱,从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目前,远东慈善基金会的资金委托北京中科招商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管理。按照蒋锡培的设想,“一半用于私募投资、股权投资,一半买证券股票基金”(年回报不低于15%)。
现在看来,远东慈善基金会的成立多少有些仓促,在团队、制度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蒋锡培决不认为自己的慈善事业会虎头蛇尾。“我不想做一个短命的基金会。”他说,“1000万、2000万,用个几年就没了。做基金会,得找到钱,还要管好钱,钱生钱,最后花好钱。这都是大学问。”
样本三:善哉,李连杰
明星李连杰成了一个专业慈善人士,他给中国的慈善带来了一些“创造性的游戏规则”,以商业、理性、制度来保证一个慈善计划的可持续性
中国企业家记者 雷晓宇
李连杰壹基金
类型:公募
注册资金:200万元
宗旨:向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
法人:该基金并不是一个法人机构,只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专项基金
人数:4人
登记时间:2006年12月8日
李连杰选择以一个最容易被争议的方式开始他的中国慈善之旅。他成立的是一个公募的、个人冠名的慈善基金。“他不出钱,还想出名”——要招致这样的指责简直太容易了,尽管李连杰似乎已经足够出名。
在“李连杰壹基金”申请注册的时候,李连杰个人拿出了2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在此之后,壹基金的资金来源将是各路明星、大学生、企业家、崇拜者、白领、公务员、普通劳动者。所谓“壹”,就是每个人每个月发短信捐一块钱,“向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李连杰再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
“比尔·盖茨拿出了多少个亿?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私募基金,是否能够完全改变它所针对的那些领域?它也是不断好转,但是没法彻底改变。如果人类社会这么简单,把国库的钱拿出来把问题全解决了算了,一万亿美元就解决了。”
但是事实的确没这么简单,李连杰的公益理想也不是这样的。“我是一个佛教徒。”他说,“当你创造了财富之后怎么去分配财富,并没有一个定律。”他从一开始就决定要注册一个公募、而不是非公募的慈善基金。
“我从来没说过要倾家荡产地帮助别人,而是说一个叫做李连杰的法律上的自然人,他想了一个Idea去筹钱。这个Idea尽可能简单,可以在不吃力的情况下,让每一个人都贡献一点点,加在一起就是蛮多的一个物质,也是这个国家里的人互相关爱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连杰的壹基金代表的不只是慈善家精神,更多的是志愿者精神。
和别的明星一样,李连杰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做慈善。既然如此,他就一样会面对这样的怀疑:慈善是不是你保持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李连杰不屑于讨论“做慈善是为了出名”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他表示冠名为“李连杰壹基金”完全是无奈之举,非但他本人不愿意,而且注册起来比单单“壹基金”三个字要困难得多(这个过程长达一年半之久)。
目前,在中国要注册一个公募的慈善基金,除了以民政部门为登记注册单位之外,必须还要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这个挂靠单位不好找,”一位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说,“首先有这个资质的政府部门、半政府部门就不多,而且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你是不是诚心要做慈善,凭什么让你挂靠?这样不但没什么好处,一旦出事还要承担责任。”
李连杰的公开合作单位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冠名是对方一直坚持的。原因当然不外乎名人效应、筹款方便。除此之外,壹基金并没有法人资格,但把李连杰的名字放在前头,就把他的个人声誉和壹基金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最终冠名,等于李连杰把自己的社会公信力让渡了一部分出来,对于红十字会来说,这应该是一颗放心丸。
李连杰承认自己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担忧:“中国的慈善不够公正、不够透明、不够清晰,钱是否真的到了那些有需要的人手上?这是很大的普遍的担忧。我捐的钱你们到底真的有没有用到那里,还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消耗掉了,还是说你们吃掉了贪污了请客了?这也牵涉到你有没有回馈给受助人资讯。之前你告诉我你的目标,之后你还得告诉我结果是什么,我明年才有机会继续认同你的理念。”
李连杰在中国香港和美国都有自己的慈善基金,他走遍世界,考察过各个国家的慈善生态。最后,当他回到中国内地的时候,他为中国内地的慈善带来了一些“创造性的游戏规则”:互助性、监督性和半政府部门公开合作、每季度公布财政状况、注重法律咨询和市场调查、丰富的筹款渠道和营销手段。
考虑到李连杰是一个有着复杂奋斗经历的电影明星,这样理性的商业思维显得难能可贵。这是他和大多数慈善明星不同的地方:不是虎头蛇尾、心血来潮,而是要以商业、理性、制度来保证一个慈善计划的可持续性。
在李连杰身上,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东方式的生存智慧有一种微妙的融合。他既谈无形资产,也说普渡众生;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却始终坚持在家修行。最终,他从佛教中汲取的可能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他是一个演员,身上却没有不经节制的浪漫主义。
如果你把他看作一个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那么《霍元甲》里苦口婆心的教诲难免稍嫌笨拙。但如果当成“心灵鸡汤”或者“读者文摘”来看,可能顺眼得多。这是一个习武之人、一个行善之人,在完成原始积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之后,他开始做慈善,想要把自己的“心灵鸡汤”和人分享。善哉!
样本四:翟美卿:001号私募基金会
这个样本的意义在于显示出中国企业家对于慈善事业的渐进思考,他们的慈善行为由零散、偶发过渡到了自觉、有系统,从而使慈善从简单的捐款上升成为一项事业
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建强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
类型:非公募
注册资金:5000万元
所在地:广东
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扶贫济困,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业务范围:扶贫、教育、灾害事件、科研、国防、体育、医疗、接受捐赠、公益交流、其他
登记时间:2005年6月14日
证书编号:基证字第1001号
极少有人对自己正在从事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有历史感,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大概也不例外。但是她的确做了一件能够被记入历史的事。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刚刚颁布,民政部就接到了翟美卿的咨询电话以及随后的注册申请。
2005年,在递交申请一年后,批号为“001”的“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被批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私募基金会成立。
对于中国企业的慈善诉求,这是一个符合国际经验的表达途径,它结束了企业欲行慈善而无门、行善有门而不便入就的难堪状态。个人基金会形式认可了基金会所有者对其财产的某种处理权。按照翟美卿的描述,对于这种权利的要求早在她创业后不久即已萌生。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她曾先后两次到民政部门询问能否成立私人基金会。
这是一个总能引起人兴趣的话题:一个企业家对慈善的热情来源来处?翟美卿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东西”。“每个人心里都有真善美这样的东西,只是可能没有机会去挖掘。帮助人很开心,因为你帮的人很应该帮。他们也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做到。”
1995年,香江集团响应广东省工商联号召捐资建立了第一所希望小学(杨秀美小学)。学校建成后,翟美卿受邀前往。那些从前每天上学要在山路上来回行走4个小时的学生们拥有了小镇上“最好的建筑”。翟美卿见到了孩子们的笑容。“我从没有看见过那么灿烂的笑容。”
帮助弱者能够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也能从受助者的感激中获得快乐。但是一个企业并非依靠道德优越感生存的。短暂的快乐过后,翟美卿希望能有所回报。“第一次做慈善的时候肯定是要考虑回报的。我捐那么多钱,这些钱对我很重要。”她甚至想“会有双重回报吗?”
这符合正常的人性。一般而言,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捐出善款后,总会得到一些相应的政策优惠,尽管他们总是声称优惠微乎其微。渴望并得到回报,无可厚非。对于企业家而言,坦然承认自己进行慈善的功利性(如果确实存在的话)要比愤怒地反问“有功利性怎么了”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