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微言微评 |
主持人木木
2006年6月30日,江苏森达集团副总经理韦桂华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核心主题是向安南建议: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球慈善日(详见昨日本报民意版)。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以一颗虔诚的心向您建议: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球慈善日,诞生人类有史以来共享的伟大的世界日。”韦桂华在信中引述了3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上善若水”、“慈悲为怀”、“济弱扶贫”。
以“慈善日”唤醒良知很好
全国劳动模范、南京长途汽车站副站长李瑞:我觉得如果有爱心,应该把慈善贯穿到一年365天当中的每一天。现在各种各样的节日太多了,包括“爱牙日”、“护眼日”,但不会有人去刻意记住这个节呀那个节的。我想,可能这位倡导者的本意是好的,但我觉得爱心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国民对于慈善事业还不了解,也缺乏这方面的爱心。特别是一些企业家或一夜暴富的人,有了钱以后多多少少会有点自我膨胀,没有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他们不缺钱,但缺失的是精神家园的东西。我们现在的贫困人口还比较多,遇上大病大灾的,只能靠媒体披露,引起同情,参与救助的恰恰也是贫困人群,而很少有应该伸出援手的“富人”。所以,如果能够设立一个“慈善日”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认为爱心体现在平凡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想奉献爱,可以随时随地,而不必刻意地集中在某一天。像我们做服务工作的,每天在工作中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在中央门汽车站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也记不清救助了多少人,自己掏了多少钱了。但我觉得自己的力量真的很有限,应该有一个机制来帮助弱势群体。有时候几块钱甚至一杯水就能救人一命。
用慈善行动来冲抵税款
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高先生:记得20年前我在美国学习时就曾经问过我的老师,美国有没有儿童节?当听到老师说没有时我还很得意。可老师说如果儿童天天都过节,还需要在一年当中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吗?同样,慈善行为也应该是贯穿于一年当中的任何一天,这是日常的一个美德,还需要专门来设立一个慈善日来奉献爱心吗?当然,虽然设立全世界慈善日真正施行起来不容易,但这不是一个坏的建议,最起码比没人提及要好。中国的穷人太多了,如果在慈善日这一天看病不花钱,那可能头一天就会有患者把医院挤爆。在国外无论什么事情都是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的。在中国吐一口痰罚个几块钱,还有人要狡辩,甚至找关系开后门免掉;而在美国吐一口痰的代价是100美金。扔一块香蕉皮就要罚273美金,猫狗当街拉屎最高地段可罚到1000美金,并不是说美国人的素质有多高,只能说明这个文明就是法治的结果。外资企业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美国最富的硅谷,也会有“慈善商店”以及名为“废物”或“节约者”的商店,任何人都可以把家里闲置的物品和衣物、书籍等物品拿到慈善商店里来,比如一双200美金的皮鞋在这里可以进行估价,大约可以估到2.99美金,卖给需要这些物品的穷人,而慈善商店并不是把卖的钱给你,而是出具一张信函式的收条,持有人可以凭借收条在每年报税时抵税。把家里不用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既帮助了穷人,自己又做了善事,还能抵税,每个人都愿意做这样的善事,这就是全民可以天天参与的慈善事业。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这样做。森达这位副总的倡议是好的,但如果真正把一年当中的某一天确定为全球慈善日,我估计联合国不会采纳。慈善事业不是群众运动或是搞什么倡议。江苏省南京市如果想做好慈善事业,不妨借鉴先进的做法,用慈善行动来冲抵税款,一般老百姓或是企业捐款参与慈善,可以抵税,这种有名又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韦桂华“大吼一声”值得肯定
南京大恒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竣:我觉得在大部分人都比较冷漠的情况下,应该有人搞这个倡议。我个人比较欣赏森达老总的做法。现在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觉得人们的公德意识较差,一代比一代差。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独生子女都是这样的话,可能真的就没有人去关注慈善事业了。我以前特别不喜欢湖南卫视的主持人李湘,但她参与了很多慈善活动,而且能够慷慨解囊,让我对她刮目相看。我们的国人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应该到了“唤醒”的时候了。哪怕就是森达老总的“大吼一声”。
南京市民政局某部门负责人李先生:我觉得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如何的地步,现在的浪费真是惊人。前两天看到电视上报道,南京的几名高考生建议教育部门开设教科书的“跳蚤市场”,我就觉得这个倡议挺好。这些学生的建议就是发挥书籍的二次功能、三次功能,买的人既可以少花钱又能把卖书款设置一个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什么有关部门就没有几个学生想得周全呢?我并不是说外国怎么好,但人家的确是做事规范。如果我们能用国家应收的税款帮助穷人做善事,虽然执行起来有点难度,但还是可以先试行的嘛。就好比国家是父母,各个企业是孩子,本来孩子每个月要给父母交“伙食费”的,而父母却不要这个“伙食费”,让孩子把钱拿去帮助穷人,等于是父母鼓励子女去做慈善事业。这不是很好嘛。《江南时报》
( 2006-07-04
第03版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