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草草的翻译了一下,没有经过校对润色,还望大家海涵,有错误请不吝指正。第一感受就是或许我的语言水平太差,感觉汉语的语法结构实在不太适合表述这些逻辑性很强的文字,自己读原文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想用汉语转述出来就需要大费思量。
科学本就是舶来品,跟我们几千年的思维体系是不完全吻合的,但是我们是否就应该摒弃我们几千年来经验主义为主的思维方式呢?当然不能。我们需要摒弃的,是封闭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和二元化的世界观。正如“科学”进入中国已经几百年,却仍然会产生“我什么都不迷信,我只迷信科学”这样的现象。就像Enger和Ross提到的,科学仅仅是我们手中诸多工具中的一个,自然经验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描述方式,科学也不会仅仅因为“科学”二字而变成唯一真理。
我们注意到上面那幅图表,所有的步骤都指向一个方框,那就是交流。而我们国内在介绍科学方法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仍然要靠嗓门,而非事实说服别人。
我们还注意到汉语当中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把具备某种特性的人称为“家”,而把他们与普通人孤立起来,我想这也是知识“公权力”的一种表现。正如本篇中,其实Scientist应当翻译成“科学人”,它是指具备科学素质的所有的人,而非某一特殊群体。
如果再看一下科学二字,我们应当发现,最重要的元素,是开放、怀疑、检验和自我纠正。只要我们深知这几点,就不难分辨是非,分辨真科学和伪科学,分辨科学人和貌似科学家的骗子。如果大家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分辨力,不妨去看一下最近吵的嗓门很大的“建议废除‘伪科学’大签名”中那些签名的人的作为,分辨一下他们的尾巴都藏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