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微博时代,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都相继博了起来。无论你点开那家微博都能看到许多温馨提示:警方提醒市民·巧防入室盗窃、居家安全小常识、如何防范在犯罪嫌疑人面前使自己免遭侵害,等等。这么多的提示说明什么?说明犯罪嫌疑人随时都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个普通行为人你没有具备公安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你的抗争有可能带来对你的不利。当然我不是说放弃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而是主张有勇有谋化解大难临头的险情。犯罪份子也有其怯弱一面,他是人就有人性的一面。恩格斯早就说过:“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道德用以激发善,法律用以制约恶。”
前不久,一犯罪嫌疑人翻窗入室进入一老太婆家,老太婆先是一惊,然后很镇定地对入室者说:“我家没啥值钱的东西,你如果饿了厨房吃的还有点。”老太婆见其不知所措,接着说:“我把门打开你走吧,翻窗子很危险,摔伤了你家人会心痛。”盗窃者尽乖乖离去。假设初始老太婆大喊大叫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其实,老太婆运用的方法就是激发善,以德报怨,以大善来对待大恶。
今天我发表一篇成都公安资深作家肖昆友老师写的《一个苹果粉碎一场杀戮》读罢此文,受益匪浅。肖老师这三个看似普通的案例,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危急关头,用大智大勇巧妙地与犯罪嫌疑人周旋,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融化他们内心最柔弱之处,从而争取最佳时间,保住宝贵的生命。在生命处于危机时刻,要像那位老太太一样,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要像文中小女孩一样,巧用胆略和睿智躲过一劫。吸取那位少妇惨痛的教训,拒绝冲动与不理智,关键时刻,要“以柔克刚”,以“缓兵之计”保全自己。我更加敬佩那位善良的出租车司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两瓣苹果,打动了犯罪嫌疑人的心,将一场即将发生的惨案淡化在萌芽之中。尽管人世间有那么多的邪恶存在,但只要我们传承真善美这份中华美德,用智慧,用勇气,用爱心去感召这些邪恶,我相信人间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世界也是美好的。肖老师在文章结尾有这样的提示:危机关头,记住:生命高于一切。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是希望能从肖老师文章中得到一种启迪,对你的人生安全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个苹果粉碎一场杀戮
2003年11月15日傍晚,来自四川丹巴县的罗石头和邓扎两歹徒,在成都金沙车站外以租车为名,坐上了一辆在此揽客的白色秦川福来尔轿车,车主是成都青羊区苏坡乡西窑村42岁的杨大云。二人把杨骗至黄田坝铁路边将其勒死在车里,尔后驾车连夜开往阿坝。次日凌晨时分,两歹徒在驾车经过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的绕坝路段时,被当地两名疏通道路的交警发现车内尸体,从而引发警方连夜大规模包围搜山,两名歹徒于16日傍晚在距车不远处的麻溪沟被擒。
当年笔者采写报道了这个案子。六年过去,两歹徒当时交代的一个细节让我至今难忘,且不能释怀。歹徒说:“我们要‘弄’的本来不是这个人(杨大云)”。原来,案发前一天(即14日)下午,他们就带着作案工具在金沙车站外寻觅目标,傍晚时分谈妥价钱并已坐进了一台桑塔纳。临走时,司机拿出一个苹果,削了皮儿,划成三瓣,转身递给坐在副座和后面的他俩各一瓣,自己吃一瓣。当罗邓二人把那瓣苹果吞下肚后,突然改变了既定的杀人劫车计划:“师傅停车,我们不租你的车了。”生意不成的司机没有生气,而是友好地靠边停车。两歹徒揣着那根夺命绳索无缘无故地下车走了……
这位不知名的司机是幸运的。我猜想如不出意外,他至今仍然健康幸福地活着。或许,递苹果瓣源自他平日里养成的友好待人的习惯,当时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身边的危险和苹果瓣的意义。而事实是:他在不经意间,用两瓣苹果,粉碎了一场对自己的杀戮。
诚然,我们不敢奢求为财杀人的歹徒会有良心发现、被感化的时刻。但是,心理学家坦言:人的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哪怕大奸大恶之人。聪明的人们会在受制于凶残歹徒的生死时刻,善于抓住对方那一闪即逝的一星半点儿未泯的良知,给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1999年6月7日,枪杀五人、震惊全川的杀人恶魔杨希慧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城落网,被成都警方带回羁押在当时位于宁夏街的市看守所。时年43岁的杨希慧因盗窃4次服刑,1997年5月从乐山某监狱逃脱后重操旧业。他在一次入室盗窃的过程中,偷到一支“6.4”式手枪和部分子弹。尔后的大半年间,他持枪流窜川内各地,专门选择政府机关附近的宿舍,利用人们上班时间撞门入室盗窃。作案过程中如遇主人回家,一律开枪灭口。就在杨希慧被执行枪决的前五天,我走进了戒备森严的监舍,和这个背负五条命债的杀人犯进行了一次长谈。杨希慧在谈了几起警方尚未掌握的他的杀人隐案之后,告诉了我一段他在宝兴县城放弃作案的经历。
那天一早,杨希慧从成都乘班车赶到宝兴县城,傍晚住进了县委招待所。次日上午9点30分,他别着已上膛的手枪撞门进入了县城某政府机关宿舍一户“很有钱”的人家。当他推门进入紧临客厅的一个小房间时,看到一位10多岁的小女孩睡在床上。小女孩显然吓得不轻,但她没有起床逃跑也没有喊叫,而是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叫了他一声“叔叔”。迟疑一瞬间,杨希慧收回了摸枪的手,挤出一丝干笑,说了声“你还不去读书啊”就退出房门走了。他放弃了这处3个月前就踩好的“点”,当天就回成都了。
“当时,枪里没子弹了吗?”
“枪膛里子弹是压满了的。就是不开枪,我扑到床上掐也把她掐死了嘛”。
“你已枪杀了五个人,能告诉我你这一次不杀人不作案的原因吗?”
“进门一看到那小女子,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女儿。她和我的女儿差不多大。我有些不下了手,不忍心杀她。”
“就这一点?”
“还有就是,等于她自己救了自己一条命。”
“为什么?”
“她没有喊人……”
小姑娘是房主乡下的侄女,在县委招待所上班。她昨晚值了夜班早上刚回到叔叔家休息。能枪口逃生,与其说是恶魔的良心未泯,不如说是小姑娘用自己的冷静和睿智躲过一劫。
相比小姑娘,少妇李某就没那么幸运了。
雅安市卢山县山村少妇李某,因其夫张某在成都打工颅脑受伤致残,李某意欲离婚,丈夫不从。那天,张某终于在岳母家附近的河滩上找到躲避多日的老婆。绝望的张某一手抓住妻子,一手抡起鹅卵石喝问她:“我最后问你一次——跟不跟我回家去?!”就在这一语定生死的危急时刻,妻子仍然义无反顾地回答:“不!除非你把我打死”!红了眼的丈夫被彻底激怒了,对妻子的头一番狂砸。美丽的少妇就这样命丧河滩,冤枉地死在了丈夫的乱石之下。
或许,那位少妇笃定了残疾懦弱的丈夫不敢杀她,因此她赌气激丈夫;在她的心中,没有“缓兵之计”“以柔克刚”这样的概念。在她看来,喊出“除非你把我打死!”这句话是摆脱不如意婚姻的唯一选择。
古人云:张驰有度。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超过限度就坏大事。譬如绳索,拉到绷断的极限了,你仍不顾的它的承受力而继续发力,肯定绷断!人的忍耐超过极限,也注定如此。
危急关头,记住:生命高于一切!
感谢你投票支持


感谢你直接点这里投票→
http://blog.sina.com.cn/lm/z/chinajd90/index.html
加载中,请稍候......